1.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发展历程

2.中央电视台播报世界天气预报的时间?

央视天气预报顺序变过吗_央视天气预报历史

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10月2日14时至10月6日20时,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普遍下降8~12℃,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陕西大部、山西南部、黄淮、江淮、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等地降温12~16℃,其中,内蒙古中部、黑龙江东部、吉林东部、河南南部、湖北、安徽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8℃以上。6日至7日早晨,最低气温0℃线将位于华北北部、东北地区中部一带,最低气温10℃线将位于四川东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山东南部一带。我国北部和东部海域将先后有7~8级大风,阵风9~10级。

中央气象台发布史上最早寒潮预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中央气象台10月2日10时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10月2日14时至10月6日20时,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普遍下降8~12℃,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陕西大部、山西南部、黄淮、江淮、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等地降温12~16℃,其中,内蒙古中部、黑龙江东部、吉林东部、河南南部、湖北、安徽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8℃以上。6日至7日早晨,最低气温0℃线将位于华北北部、东北地区中部一带,最低气温10℃线将位于四川东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山东南部一带。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将有4~6级风,高海拔地区及江河湖面阵风可达7~8级。我国北部和东部海域将先后有7~8级大风,阵风9~10级。

防御指南:

1、人员要注意添衣保暖;在生产上做好对大风降温天气的防御准备;

2、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 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3、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户外作业人员注意安全;

4、留意有关媒体报道大风降温的最新信息,以便取进一步措施;

5、交通、公安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做好道路结冰应对准备工作。

来源:@中央气象台

中央气象台发布史上最早寒潮预警相关阅读:

国家级寒潮预警发布,南北方都是重点!权威预报:局部降14度以上

10月15日清晨7点,从整点气温图上看,我国北方地区0度以下的蓝色区域明显扩大,尤其是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大片的0度以下区域连成一片,黑龙江西北部大兴安岭地区的新林呼中更是逼近-10度,这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冷空气已经开始南下。

10月15日上午8点, 从地面天气图上看,我国以北的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有一强大而广阔的高压区发展,高压中心气压已经超过1052百帕,这是今年下半年以来出现的最强高压,这是寒冷而密度大的气团大量下沉堆积在近地面形成的冷高压,和之前相比,冷高压的强度进一步加强,说明已经堆积了大量冷空气,目前,冷空气已经开始影响内蒙古等地,带来了强烈的寒意。

上午11点,从24小时气温变化图上看,我国长城以北地区以及出现了大范围的降温区,内蒙古中东部不少地方的24小时降温幅度更是超过10度,这是冷空气正在大举渗透,目前已经开始逼近华北平原北部。

继之前多个省区市发出寒潮预警后,中央气象台今天上午发布了今年下半年以来首个寒潮蓝色预警,中央气象台认为目前开始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是一股强冷空气,这也将是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遭遇的最强冷空气。从10月15日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先后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按照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华北、东北地区中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以及贵州等地将先后降温6~10度,其中,华北东部、东北地区南部以及山东西部、江淮东部、江南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温12~14度,局地降温将超过14度!

毫无疑问,北方是这股寒潮影响的重点,目前寒潮威力已经开始在内蒙古和东北多地显现,此后,它还要推进到长城以南,华北平原北部的北京,平原地区都可能出现0度左右的低温天气,将是今年下半年以来的气温新低。

虽然南方的低温不会比北方厉害,但南方也是寒潮带来影响的另一个重点区域。和北方相比,南方的长三角等地因为最近几天的升温,有了一点温暖潮湿的感觉,寒潮南下后江浙沪皖等地的这种温暖潮湿感要被迅速消灭,出现断崖式的剧烈降温,比如中央气象台的预报中显示,上海最高气温可能要直接从30度左右下降到17度上下,最低气温则可能要跌破15度。此后,寒潮北风还将吹入华南沿海,给华南也要再次降降温。因此,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接下来都要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潮来临时做好应对。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发展历程

18年5月1日,随着原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整点新闻》开播,首播时间为每日09:00/11:00/14:00/17:00。

1988年3月15日起,《整点新闻》的录制播出工作都转移到中央彩色电视中心进行。同时,《整点新闻》更换片头,背景为中央彩电中心大楼。(使用至1992年9月30日)

1992年10月1日起,由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开播,《整点新闻》增加了国外的报道,包装也有所变化,同时增设《世界城市天气预报》板块。最初CCTV-1还重播过《中国新闻》,后于1993年撤出。

1993年3月1日起,央视一套提前至7点开台,同时增加07:00、08:00、10:00、12:00、16:00、18:00、21:00、22:00、00:00八档整点新闻,并停播09:00《整点新闻》。

1995年4月3日起,因《新闻30分》的开播,停播12:00的《整点新闻》。

1996年4月2日起,由于《晚间新闻》提前至22:00播出,停播22点的《整点新闻》。

1999年7月5日,21点档的《整点新闻》更名为《现在播报》(2003年5月1日停播并开播新栏目《今天》,2006年6月5日《今天》停播并开播新栏目《360°》)。

2000年11月27日起,由于《东方时空》改版,停播07:00和08:00的《整点新闻》。

2002年8月5日起,0:00档的《整点新闻》更名为《新闻》,各节《整点新闻》的片头名称改为《新闻X点》(X表示某个整点的意思,如《新闻18点》),片花名称为《新闻NEWS》(不过仅在日常播出时使用;重大、节日、重大赛事直播期间,1995版片头仍在使用。(除《新闻》外))。片头背景样式为青色天空,地球为不透明状球体。

2003年5月1日,《整点新闻》改到CCTV-13播出,演播室进行了更换(换为229机房演播室)。由于试播以及“非典”原因,《整点新闻》的片头和片花名称均统一改为《新闻NEWS》。原有的片头及片花样式不变。《整点新闻》在CCTV-1暂时停播。

2003年7月1日6时起,《整点新闻》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新开播频道的各节《整点新闻》片头和片花名称均为《新闻NEWS》,片头及片花背景样式由天空改为深蓝色,地球由原来的不透明改为水晶状透明球体,BGM也重新进行了剪辑。同时《世界城市天气预报》改为《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

2004年9月1日起,CCTV-1恢复《整点新闻》,每天早7点与CCTV-13并机直播《新闻NEWS》。

2005年9月12日起,每天早6点与CCTV-13并机直播《新闻NEWS》。

2006年6月5日起,随着新闻频道的风格改版,《整点新闻》的包装也悄然改版,各节《整点新闻》的片头和片花名称由《新闻NEWS》改为《新闻》。《整点新闻》在CCTV-1停播,演播室依旧为229演播室。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及其之后,央视新闻频道将各节《整点新闻》时间延长,做到了全天重点时段的新闻大直播(此时节目表中节目名称为“大直播时段”),此外,汶川大地震之后,白天时段改在再次改造的250演播室播出,凌晨时段不变。

2009年7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改版。同年8月17日,原“新闻大直播时段”更名为《新闻直播间》。与其他直播新闻栏目统一包装。最初为24小时全天候直播,然而后来取消了凌晨1点到6点间的整点新闻直播。

2011年1月1日,《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更换片头曲和背景音乐。

2011年7月4日,新闻频道恢复凌晨1点到6点间的整点新闻,保证至少20分钟的《新闻直播间》,从而恢复24小时滚动新闻,如遇重大,会加长直播时间,并安排评论员评论。

2014年2月24日,《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改版并更换背景音乐和停用2003版片头。

2014年7月1日,《新闻直播间》增加“热点速览”环节。

2015年1月6日起,凌晨时段的《新闻直播间》在央视新址正式进行直播,使用的是C08演播室(如遇特殊情况在C01,也就是《新闻》新址演播室进行直播),播出比例为16:9。

2015年12月起,《新闻直播间》大夜版改在C01播出。

中央电视台播报世界天气预报的时间?

2003年5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成功完成对该频道的播出系统测试并宣布该频道开始对外试播。该频道的最早定位是“以全面化的新闻报道,扩展资讯大视野;强化舆论导向,突出传播党和国家的声音”。7月1日,该频道在历经61天的对外试播后正式启播。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根据试播情况对该频道的节目进行了调整(首次小改版),撤掉了《海外速递》、《数字观察》、《世界报道》、《体育周刊》、《财经周刊》、《文化周刊》六个专题栏目,增加了一个谈话类的新栏目《小崔说事》,《新闻》更名为《新闻NEWS》。

2004年5月1日,该频道再次对节目进行调整(第二次小改版),撤掉了收视表现不好和社会反响度不高的《亚洲报道》、《文化报道》、《声音》,《地方社会新闻》更名为《新闻社区》。此后又在6月份增加了《约会新7天》,12月份又撤销了《财经报道》。

2005年3月1日,该频道首次改版(首次大改版),是该频道中使用时间最短的包装(2005年3月1日-2006年6月5日)。与CCTV2、CCTV10同时用了红白双色调包装,使该频道开始注重品牌化效应。同时更换了《天气·资讯》、《每周质量报告》、《新闻社区》、《共同关注》等多个节目的包装。此后在6月下旬《约会新7天》也更换了节目的包装。

2006年6月5日,该频道第二次改版(第二次大改版),频道包装及栏目片头开始统一换为**调(《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不更换片头;《东方时空》推迟到2008年3月才更换为**调),将“CCTV新闻”作为频道标志。撤掉了《国际观察》、《央视论坛》、《今天》,原6:00、7:00的《新闻NEWS》、《媒体广场》、《新闻早8点》、6:52和7:52的《天气·资讯》整合为《朝闻天下》,并增加了《人物新周刊》、《360°》等新栏目。6月10日,《中国周刊》更名为《新闻周刊》。(在250演播室的节目字幕条有动画效果;但是在229演播室的部分节目的字幕条却无法实现动画效果,以渐变或者突然出现形式,且字体与250演播室不同)

2006年7月18日,本频道与CCTV-1在19:30~19:38并机播出广告时,在荧屏右上角显示半透明状的“绿色广告标识”,8月16日起,因中央电视台在晚间黄金时段全面启动“绿色广告标识”的审核工作,CCTV1,CCTV13及央视其余频道在晚间黄金时段广告期间,屏幕右上角全部显示“绿色广告标识”。

2008年1月,因南方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最恶劣的暴风雪袭击,该频道开始大量增加新闻直播。

2008年3月24日,该频道第三次调整(第三次小改版),取消了《新闻社区》、《本周》、《纪事》、《360°》、《人物新周刊》、《社会纪录》、《体育报道》、《约会新7天》等节目的播出,同时取消了《天气·资讯》,取而代之为《全国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凌晨时段还有逐3小时预报)。在汶川大地震期间以及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残奥会期间做到了全天重点时段的大直播,并在这之后全天上下午开通“新闻大直播时段”。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启动了重大以及突发新闻直播体制,频道全面改版,栏目重新包装,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成为奥运资讯频道,为观众第一时间直播重点赛事,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奥运资讯节目,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信息。奥运会、神七直播结束后,新闻频道借鉴汶川地震的直播经验,为应对突发重大的发生,从每天8:30-11:30、下午13:00-17:00改为新闻大直播时段,第一时间向观众传递最新新闻;取消了《新闻社区》节目;同时也将每一时段的《天气·资讯》改为《全国天气预报》节目,让广大观众更快、更实时地了解当天的天气情况。

2008年8月10日,该频道取消整半点时间标的显示,时间改放在左下角新闻跑马上。

2008年9月25日,从神舟七号发射直播开始,CCTV-13的新闻镜面更换为黄绿包装(至2009年8月16日止,初期仅在250演播室使用黄绿包装且有动画效果,而229演播室则继续使用2006年的新闻镜面,直到2008年底才统一使用样式和250演播室完全一样的黄绿包装字幕条,但因为设备原因仍然是以渐变形式出现或者消失,无法实现动画效果)。

2009年5月27日,该频道传输方式由加密传输改为开路传输,使用卫星接收机的用户可免费收看该频道,之后在香港、澳门和其他海外地区落地。

2009年7月27日至2009年8月17日期间,该频道第三次改版(第三次大改版),是该频道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包装,开始朝资讯化的方向发展。

2009年7月27日至2009年8月3日,《百姓故事》、《高端访问》、《新闻会客厅》等节目逐渐停播。宣传ID使用蓝色月牙标志,为改版试播阶段。

除《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每周质量报告》、《新闻调查》、《面对面》使用完全独立的包装外,其余新闻节目用统一片头模式、使用统一片头音乐(“全国哀悼日”期间片头音乐不显示,直接以“您正在收看的是”或哀悼专题片为片头)。

2009年8月17日,《新闻直播间》开播,取代《整点新闻》,《环球视线》、《24小时》全新亮相,包括CCTV1在下午15点的《新闻20分》节目(同当天《晚间新闻》也是用《新闻20分》的包装,2010年7月11日《新闻20分》正式停播,2011年9月5日《晚间新闻》片头片尾更换至今),同时取消了《晚间新闻》在该频道的播出。宣传ID开始用蓝色地球标志,为改版正式阶段。《实话实说》在当日撤出新闻频道,改到综合频道播出,9月27日正式停播。

2009年9月28日,因应综合频道信号、标清信号同播,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节目开启演播室(编号为250),且所有与综合频道并机的新闻节目亦开始信号直播,在CCTV1版可看到信号画面(“全国哀悼日”期间在原综合频道(现体育赛事频道)亦可以看到)。

2010年3月1日,《新闻1+1》取消统一片头,以独立包装节目预告为片头。随后,亦取消了“您现在收看的是”统一包装,改用《新闻1+1》自制小片头。

2010年5月16日,《每周质量报告》恢复在该频道播出,取代原周日档《法治在线》。

2010年8月21日,周六的《新闻周刊》取消统一片头和音乐,恢复原来片头,包装和“新闻周刊”字体与以前不同。而周日的《世界周刊》仍为统一片头,只是原来的节目LOGO在节目播出中右下角可看到。

2011年7月4日,该频道(第四次小改版)在凌晨的每个整点时段安排直播至少10分钟的《新闻直播间》,并在其他重点时段加大国际新闻的比重。

2013年5月27日凌晨至傍晚,该频道的节目信号切入新址试验。当天屏幕右上角曾显示了整半点时间标,左下角的时间字体以及跑马灯字体也略有了改变。

2013年6月17日,该频道正式改由通过将北京市复兴路旧址的节目信号传送至北京市朝阳区新台址予以对外播出。而该频道版的节目信号亦开始在新台址内部试播。

2013年起,因央视加强公益广告审核工作,该频道在播出公益广告时,右上角显示彩块的“公益广告标识”。

2014年11月30日,《环球记者连线》(于2012年2月28日开播)宣布告别,正式停播。

2015年1月6日,该频道第四次改版(第四次大改版),从0时开播的《新闻》开始, 每日凌晨0时至6时的整点新闻节目(《新闻》和凌晨时段《新闻直播间》)开始在新台址的新闻演播室播出。播出期间,该频道的画面比例将由4:3模式改为16:9横向压缩4:3模式(重播节目的仍相当于4:3模式,不影响4:3模式的电视的收看效果),同时开始使用新的新闻片头、镜面。(但台标比例仍为4:3,导致用16:9设备观看该镜面时台标横向拉伸变形。直到2015年8月17日台标调整才得以解决。)而6时至24时的节目亦拟于新址演播室全部测试完毕后在新台址录制,将使用2015版新闻片头与镜面,画面比例将改为16:9模式。在凌晨跑马中出现了央视新台标“CCTV.”,取代原来的“CCTV-新闻”标志。其版本在面向全国测试中,亦拟于新址演播室测试完毕后上星播放。

2015年9月3日,央视新闻频道在新址制作“胜利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直播特别节目,过后继续在旧址制作,具体新址演播室测试完毕时间待定。

2015年9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中星9号一代机停止传输,卫星用户需安装合法“户户通”即可继续收看。

2015年12月31日21:45,央视新闻频道在新址制作“2015跨年直播特别节目-新闻回顾,,过后继续在央视旧址制作,具体新址演播室测试完毕时间仍在待定。

CCTV-4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以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为主要服务对象,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宣传窗口。作为中央电视台对外播报新闻的主要渠道,《中国新闻》是CCTV-4的标志栏目,栏目平均收视率稳居全频道第一,央视十大知名栏目之一,节目的高品质使频道的观众满意度仅次于CCTV-1。第一时间播报、全面、独立、多角度的权威评论,每天5次全新滚动覆盖全球98%地区,使《中国新闻》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的权威声音。在重大的报道中,选择《中国新闻》收看的观众数量高居央视所有专业频道之首。

《天气预报》节目安排在《中国新闻》栏目内,观众已形成固定的收视习惯,人气指数和节目忠诚度高。节目重点宣传区域是欧洲、美洲和亚洲,播出时间都是当地收视最好的时间,见表一、二、三。

表一:北京和欧洲城市时间对照表

城市

北京

伦敦

都柏林

巴黎

罗马

阿姆斯特丹

柏林

日内瓦

马德里

斯德哥尔摩

维也纳

时间

4:57

20:57

20:57

21:57

21:57

21:57

21:57

21:57

21:57

21:57

21:57

表二:北京和美洲城市时间对照表

城市

北京

芝加哥

墨西哥

纽约

华盛顿

渥太华

多伦多

巴拿马

加拉加斯

布宜诺斯艾利斯

圣地亚哥

里约热内卢

时间

8:54

18:54

18:54

19:54

19:54

19:54

19:54

19:54

19:54

20:54

20:54

21:54

表三:北京和亚洲城市时间对照表

城市

北京

孟买

卡拉奇

科伦坡

达卡

曼谷

河内

雅加达

新加坡

马尼拉

东京

汉城

时间

21:57

18:57

18:57

18:57

19:57

20:57

20:57

20:57

20:57

22:57

22:57

22:57

价 格 表

播出时间

04:57

08:54

12:53

18:13

21:57

广告价格(元/月)

2万/月

3万/月

4万/月

5万/月

9万/月

广告价格(元/年)

24万/年

36万/年

48万/年

60万/年

108万/年

注:1. 所上国内城市首选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国外城市首选首都和国际知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