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苏芮最后怎么到黑龙江的

2.台风杜苏芮路线预测

3.台风轩岚诺升级为首个超强台风,其路径走势如何?会对我国带来影响吗?

4.为什么台风谭美没有到中国,而是直接急转弯去了日本?

5.山东出现小范围喜雨,海贝思针眼变大眼,可能马上加强到17级以上

6.热带气旋等级

眼壁置换失败的台风_眼壁置换成功会怎么样

这个目前仅仅是猜测,并不能确定是否会进行二轮大爆发。在19号台风海贝思就曾经在西北平静洋上生成了,并且还在7日举行了首轮作,一天以内风力连升7级,风速一会儿飙升到65米每秒。今日北大西洋又出现了一个搅扰91L,并有40%可能造成风暴,这分析地球海洋又再一次活跃了起来。

昨日多家形象机构还在预测,海贝思或会本日进一步发作,风速可能超68米每秒,瞬时风速达90米每秒。辣么本日海贝思毕竟增强了还是减弱了?我国官方台风数据表现,风力17级,60米每秒,跟昨日相比,虽然强度看起来变更不大,但实际优势力稍微有所减弱,因为昨日此时风速为65米每秒。

这是否意味着海贝思就此一直“低沉”下去,直到灭亡?不过我国中间形象台根据观测数据得出结论,海贝思风力略有增强,或会举行第二轮作。我们还是来打听下海贝思其它材料,中间气压为920百帕,扭转在北纬18.2度、东经142.2度海面上,以每小时21公里速度往西朔方向挪动。

有人说海贝思风力强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海贝思要去何处?的确!海贝思挪动方向对人们影响特别大,成为亚洲四国关注重点。到了本日,挪动方向大局已定,我国中间形象台给出非常新预测后果,来我国基本没有可能了,去日本算是曾经定局了,估计12号左右或会登岸,当然是否真的登岸还存在必然争议。

卫星云图表现,昨天还微细如针孔的海贝思风眼在本日突然增大了好几倍,正在举行“眼壁置换”历程,普通来说眼壁置换实现后风力会大增,这再次分析了第二轮作很快就会到来。的确到了9日,风力有可能增加到62米每秒。好了,我们再来打听一个不太受人正视的搅扰91L。

搅扰91L位在北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位置上,详细坐标为北纬30.9度,西经44.9度,风速为40节,中间压力为1009百帕。美国形象局预测, 48小时内形成风暴的可能性为40%,5天光阴内形成风暴的可能性。

杜苏芮最后怎么到黑龙江的

会。根据相关资料查询显示,在登陆前一天,南玛都发展出双台风眼结构并开始眼壁置换,所以台风南玛都会眼壁置换。台风南玛都(英文名称:Nanmadol)是2022年第14号台风,于2022年9月14日凌晨2点钟在日本岛东南方向约148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

台风杜苏芮路线预测

杜苏芮最后到黑龙江的过程:2023年7月15日,一股热带扰动在西太平洋海面上形成。7月16日,该扰动逐渐加强为热带低压,并向西北方向移动。7月17日,热带低压进入南海,并在南沙群岛附近发展为热带风暴,被命名为杜苏芮。7月18日,杜苏芮继续增强为强热带风暴,并开始向西偏北方向移动。7月19日,杜苏芮进一步加强为台风,并开始出现眼壁结构。7月20日,杜苏芮达到超强台风级别,并在南海中部形成一个清晰的眼睛。7月21日,杜苏芮在南海上空停滞不前,并开始进行眼壁置换。7月22日,杜苏芮完成眼壁置换,并重新加速向西北方向移动。7月23日,杜苏芮再次达到超强台风级别,并开始向中国大陆靠近。7月24日,杜苏芮在福建东山到莆田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为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8月2日,杜苏芮持续北上,最终抵达中国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受其影响,该地区遭遇了持续的强降雨天气。根据查询黑龙江气象台发布的数据显示,从早晨8月2日9时至3日8时,该地区已经连续发布了15个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杜苏芮是台风的其中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在韩国语言中寓意着一种猛禽——鹰。而在现实生活中,它却成为了台风的名字,给人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台风轩岚诺升级为首个超强台风,其路径走势如何?会对我国带来影响吗?

台风杜苏芮会经过菲律宾、福建、江西和安徽等地方。

台风“杜苏芮”于2023年7月21日上午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于7月25日被中央气象台升至17级以上(62米/秒);于7月26日凌晨登陆菲律宾富加岛。随后,于2023年7月28日9时55分前后,台风“杜苏芮”登陆福建省晋江市沿海。台风从福建南部沿海向北深入内陆县市,螺旋雨带波及范围进一步扩大,福建各地陆续出现明显的降雨。

2023年7月29日7时,台风“杜苏芮”(热带风暴级)登陆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台风“杜苏芮”途经鹰潭、上饶、景德镇等地。2023年7月29日8时,“杜苏芮”在安徽省境内登陆,随后中央气象台于11时停止对台风“杜苏芮”进行编号。

台风杜苏芮的形成过程如下:

7月15日,一股热带扰动在西太平洋海面上形成。7月16日,该扰动逐渐加强为热带低压,并向西北方向移动。7月17日,热带低压进入南海,并在南沙群岛附近发展为热带风暴,被命名为杜苏芮。7月18日,杜苏芮继续增强为强热带风暴,并开始向西偏北方向移动。7月19日,杜苏芮进一步加强为台风,并开始出现眼壁结构。

7月20日,杜苏芮达到超强台风级别,并在南海中部形成一个清晰的眼睛。7月21日,杜苏芮在南海上空停滞不前,并开始进行眼壁置换。7月22日,杜苏芮完成眼壁置换,并重新加速向西北方向移动。7月23日,杜苏芮再次达到超强台风级别,并开始向中国大陆靠近。

7月24日,杜苏芮在福建东山到莆田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为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48米至55米/秒,15至16级)。

为什么台风谭美没有到中国,而是直接急转弯去了日本?

台风轩岚诺的东南方有台风胚胎98W,而且目前在上面的卫星云图我们可以发现98W的发展还算比较快,目前云系比娇小的轩岚诺还要大,并且日本气象厅已经把98W升格为了热带低压,不排除今夜或明天98W成为台风梅花的可能性。如果98W超预期发展,轩岚诺将和它发生台风藤原效应,路径更难预测,而如果98W发展一般,或者被轩岚诺吃掉,那么轩岚诺的强度预测又会出现比较大困难,进而影响其路径预测。无论如何98w的出现对于轩岚诺都是一个障碍,因为它会带给轩岚诺比较强的风切变,风切变对台风的影响是致命的。如果它们靠太近,势必会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本身台风路径一般是按照副热带高压9和西风槽的引导,据超级计算机的数值预报表明,目前轩岚诺应该受到东副高的影响往西南方向移动,逐步靠近疏球群岛。但是在疏球群岛部分路径就开始难预报起来,首先是西边副高要参与进来,不知道西副高到时候强弱如何,是否会引导其继续西行,然后西风槽也到位开始吸引轩岚诺北上,而98w则在吸引它南下或西移,而且还要和轩岚诺的发展强弱有关,如果到时候偏弱,那么它可能继续被副高引导,如果强度偏强可能直接顶开副高直接冲向西风槽。

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多条路线,包括登台入阐,直插华东,转向入韩,扭头袭日等等。说明该台风路径在疏球群鸟附近开始变得飘忽不定起来。不过超级计算机认为概率比较大还是扭头袭日或者从对马海峡入日本海。在副热带高压长期控制下暴晒的西太平洋拥有强大的能量。台风轩岚诺至少目前能够坐稳今年全球风王的位置,而且疏球群岛避免不了一场直接袭击,强度可能会很强。

GFS认为轩岚诺进入东海以后会成为一个环流较大的台风,首先我国华东地区会受到其下沉气流影响,可能出现睛热天气,等轩岚诺进一步靠近,华东又会受到其大风影响,出现大风天气,并且会配合北边西风槽的冷空气南下带来降温。先说高强度这一点。在昨天轩岚诺已经迎来了自己“台”生中的第二个巅峰,卫星云图可见浑圆的 CDO(中心密集云区)和清晰度极高的风眼。晚上的哨兵 3A 卫星显示出其眼温高达 25.6 度,说明风眼内部清空度极高。而微波扫描来看其结构紧实,微波扫描成环亮温极低,这体现出了其内部有极强的上升气流。这些都使得它成为了今年迄今为止西北太平洋以至全球的“风王”,也是 最强台风之一。

然而台风的巅峰总是会过去的,随着雨带的发展,其逐渐出现了双眼墙的特征,外圈的眼墙逐渐加强并且内缩,限制了原有眼墙的水汽汇入和加强,这使得其逐渐步入减弱期,核心云系开始分层,风眼的清空度也显著减弱。但是,当置换完之后,轩岚诺将来到疏球群鸟以东的洋面,这一带洋面今年迄今为止还没有热带气旋经过,而且受到副热带高压的长期控制以及拉尼娜效应带来的影响,海温非常高,而且恰是黑潮的主体部分,海水表面温度和海水热焓都是极高的。这意味着其眼壁置换结束后其或将迎来又一个崩峰。

台风的眼壁置换,特别是对于这种原本风眼很小的台风,会使得其风眼和环流(或者通俗一些,“体型”)会得到扩大。而且,其在南下之后又会出现一些形式上的变化。就在今天,有一股冷空气南下。从图可见今天在山东一带有一道西风带的短波槽,短波槽将配合台风轩兰诺一起切断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

一、这样一来,大约一天之后,轩兰诺将会进入两个高压单体之间的区域,这个区域被称为鞍型场。西侧的高压单体会给轩兰诺一个往南的力,而东侧的西太副高则会给一个往北的力,这两个合力是抵消的,因此台风在鞍型场中移动缓慢,什么时候出鞍型场就得看这两个高压的位置变化和强度变化。这是其一,为轩岚诺的路径预报增加了不确定性。

二、在于,台风长期在同一洋面滞留,哪怕是黑潮主体有着极为丰富的热力,也是会用完的。而根据过往经验来看,一个台风若是滞留过久,其虽然会因为热量减弱强度得到下降,但是结构会整体变得松散,风圈和影响范围都会有显著的扩大。这也就意味着其或将不再是这样一个小而精致的台风,而是变得大而凶猛。超级计算机指出其后期在东海北上的时候影响范围非常广大,华东沿海可能也会受到一些风雨影响。

三、是可能有其他的系统对路径造成干扰。之前在轩岚诺南侧有一个热带扰动98W,并且快速发展成了热带低压13W,然而今天它已经奄奄一息,在轩岚诺自身的拉扯,以及其高空反气旋造成的强烈垂直风切变下其已经不成“台”形。

但是在轩岚诺东侧有一个热带对流层高空槽(TUTT),在西北太平洋极高的海温下高空动量下传,其或将在中层逐渐地建立结构,并且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热带扰动。这种高空冷满形成的台风一般有着较好的MLC,其要是想得到加强有时候会很快。如果东侧的热带扰动超预期生成并且加强,其可能会为轩岚诺提供一个向西的力,从而更趋近华东沿海。目前超算模式对其有一定的反应,这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变量。

目前来看路径有靠近我国东海岸的趋势,至少会擦过台湾和浙江沿海,对玩球群鸟Q的影响将会极大。至于登陆可能,目前来看还是登陆韩国日本概率较高,登陆我国可能性很低,但是下沉和大风圈会影响到东海沿岸省份。更为精确的预报只能等到它大约合并热带低压13w之后了,届时它环流将会变大,路径会更加稳定、更容易预报。

山东出现小范围喜雨,海贝思针眼变大眼,可能马上加强到17级以上

欧洲联合台风预警中心公布的2018年台风潭美的最新路径表明,虽然卫星云图显示24号台风已完成眼壁置换的操作,成功进行眼壁置换,然而由于冷空气的影响和副高削弱,导致台风潭美将急转弯去日本。

9月24日,台风潭美的最大风力连升3级,从一个14级的强台风升格为17级的超强台风。24日傍晚和夜间的卫星云图可见,潭美的核心云团和台风眼像中秋夜的月亮一样圆,台风眼巨大而清晰。

和昨天相比,潭美的台风眼扩大了三倍以上,目前直径已达50公里以上,这是它成功进行眼壁置换的结果。所谓眼壁置换,是指台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量外扩,原来的小眼被大眼取代的过程。当然,眼壁置换的原理极其复杂,每个台风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台风眼壁置换成功后还可以重新加强,但需要非常好的环境。

潭美就遇到了非常好的环境。它不仅有菲律宾以东“暖池”上极高的热力支持,更有高空槽前高空急流的动力支持,因此它仅用了不到24小时就彻底完成“换眼”操作,比今年的玛莉亚、山竹更快。不过接下来,潭美将在这片海域陷入停滞,一开始它还会继续加强;但随着海水翻滚,深海的冷水逐渐涌上海面,潭美将会自己把自己“冻伤”,加强会受阻,成为今年风王的机会已经不大。

尽管如此,潭美已经是一个实力极为强大的台风,如果登陆我国后果依然非常严重。不过根据最新的超级计算机模式,由于潭美的加强快于预期,它更有可能在副高重新加强前北上,登陆我国的可能性在减小,在台湾以东就急转弯去日本的可能性增加。

热带气旋等级

作者:文/虞子期

根据10月9日下午风云卫星图像显示,今年的19号“猛台”海贝思还在持续的增强之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到已经成功的“换眼”结束,正在冲刺二次巅峰强度,“眼壁置换”也不是在台风消息之中出现第一次了,几乎每次超强台风进入增强的时候都可能会有这个过程,所以大家不要感觉到奇怪,最初19号台风的“台风眼”如“针眼”,如今已经变成了“大眼”台风了,根据初步预报来看,最快今晚就会达到二次巅峰。

当然最晚就是在10日凌晨的时候,这个就看发展的情况了。根据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海贝思暂时还是保持在17级状态,风速为 60米/秒,所以变化的情况不大,依然保持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将略有加强。按照如今的位置来说,该台风没有影响任何区域,所以大家也不用太担心,虽然很大,七级风圈半径最强都达到了450公里,未来才可能出现影响。

中央气象台预估在10日会达到17级以上超强台风,在11日的时候就会降低,然后逐步往日本靠近,强度在13级左右。在路径上也可以看到,19号台风路径已经非常的“直了”。预估在12日的时候会进行一个“转弯”,然后奔向日本中心区域,预估是在周六或周日日将“直扑”日本本州,时间的话,不就是11号就是12号的样子,去日本旅游的朋友,尽量避开这两天时间,至少影响是不小的。

按照GFS的模拟情况来看,巅峰气压值会达到一个907hpa,依照气压值来说,二次的增强可能会比第一次还要强一点,所以风王就是风王,还有潜力发展,主要19号台风海贝思的海洋区域位置也有关,从温度图像可以看到,19号台风将进入到一个30度的“大暖池”之中,很明显温度区域都要达到31度了,所以条件太优越了,不增强基本是不可能的,我也会持续跟进变化。

最后来看个降雨温度,在华东地区又出现了一片“橙波”,这是一个降雨的表现,主要分布在山东为主,这下山东的“喜雨”真的来了,在24小时的降雨之中,也可以看到,在不断的蔓延之中,当然并非所有的山东地区都出现了降雨,其中烟台,威海、青岛等部分明显还没有蔓延过来,严格的来说就是一波“小范围”的降雨天气,只能算是缓解了一小部分地区的少降雨的情况。

在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数据之中,确实还有一部分地区出现降雨偏少,其中,江西,湖南,福建等部分地区也需要降雨的出现,不过很遗憾的是,根据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之中,未来10天,江南大部、华南北部降水量依然是不足10毫米,仍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少,所以大家还要继续等待降雨,而这次的19号台风虽然会影响我国地区,但是不会带来明显的降雨,在11-12日的时候,东海东部海域将有7-8级大风出现,其他都没有影响,我也会持续跟进变化,谢谢大家阅读!

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1]即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中尺度或天气尺度的暖性气旋[2]。可见于西太平洋及其临近海域(台风)、大西洋和东北太平洋(飓风)以及印度洋和南太平洋[3]。

热带气旋常见于夏秋两季,其生命周期可大致分为生成、发展、成熟、消亡4个阶段,其强度按中心风速被分为多个等级,在观测上表现为庞大的涡旋状直展云系[2][4]。成熟期的热带气旋拥有暴风眼、眼墙、螺旋雨带等宏观结构,直径在100至2000 km之间,中心最大风速超过30m/s,中心气压可降低至960 hPa左右,在垂直方向可伸展至对流层顶[2][3]。未登陆的热带气旋可能维持2至4周直到脱离热带海域,登陆的热带气旋通常在登陆后48小时内快速消亡[5]。

热带气旋的产生机制尚未完全探明,按历史统计,温暖的大洋洋面、初始扰动、较弱的垂直风切变和一定强度的Beta效应是热带气旋生成的必要条件[2]。在动力学方面,第二类条件性不稳定(CISK)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热带气旋的生成和维持[4][6][7][8]全球变暖也被认为与热带气旋的生成频率有关[9]。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我国把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风力为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1] 热带气旋是生成和发展于热带海域的暖性气旋系统。产生于西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其临近海域的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typhoon)”;产生于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热带气旋被称为“飓风(hurricane)”;产生于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可能被称为“气旋风暴(cyclonic storm)”或简称为“气旋”(cyclone)[2] [10] 。

热带气旋

广义上热带气旋的定义对气旋的强度没有要求,即无论热带气旋处于其生命史中的任何阶段,在广义上都可以被称为“热带气旋”;狭义的热带气旋仅包括处于发展和成熟阶段的强盛气旋,按中心最大风速,其强度必须超过气旋分级系统的最低标准[11] 。例如在大西洋,只有1分钟持续最大风速超过120 km/h的气旋系统会被分类为“严格的”热带气旋,即飓风,低于该标准的暖性气旋会被归于“热带低压(tropical depression)”和“热带风暴(tropical strom)”[11] 。

与热带气旋相近的概念包括亚热带气旋(suropical cyclone)和温带气旋(extratropical cyclone)。作为区别,温带气旋是存在于中高纬地区的冷性气旋,可生成于海洋或陆地,且在多数情况下由斜压不稳定发展形成并伴随锋面出现[12] 。亚热带气旋是一类介于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之间的天气系统,其成熟期的形态接近于热带气旋但在动力学上具有和温带气旋相近的冷核(cold core)结构[13] 。

热带气旋与温带气旋的水平(上)、垂直(下)结构差异

作为联系,热带气旋进入温带洋面后有机会转变为温带气旋,温带气旋在少数情形下也可变性成为热带气旋[12] 。亚热带气旋在进入热带洋面并转变为暖核(warm core)结构后会被识别为热带气旋,但当热带气旋通过亚热带洋面时,只要其暖核结构不变,就不会被识别为亚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包含大量不稳定能量并可能成为气象灾害,登陆的成熟期热带气旋带来范围显著的破坏性强风、大量降水并伴随有风暴潮、雷暴等次生灾害[4] 。存在于洋面的热带气旋是航运业的重大威胁。现代业务天气预报能够通过卫星遥感识别和观测热带气旋并结合数值天气预报对其发展和移动进行预报和预警[14] [15] 。WMO的主要成员会对各海域的热带气旋进行命名并面向公众发布信息[16] [17] 。

结构

风眼

主条目:风眼

风眼是位于热带气旋旋转中心(通常也为几何中心)的相对平静区域。风眼内可能无云(clear eye)或由低云和中云填充(filled eye),是热带气旋近地面气压的最低点[10] 。风眼内的风速显著低于区域,通常不超过24 km/h,很少或无雨,其内部盛行下沉气流,靠近眼墙的边缘区域为气旋性涡度的上升气流。风眼内部和上方大气的位势温度要高于其周围环境[19] 。

台风风眼图

风眼尺寸的常见取值在50 km左右,随高度升高而增长,且北半球热带气旋的风眼直径通常小于南半球热带气旋[20] 。风眼大小的极端的例子包括1960年台风卡门(typhoon Carmen)的370 km和2005年飓风威尔玛(Hurricane Wilma)的3.7 km[21] [22] 。热带气旋的强度对风眼直径敏感,给定相同的热力和动力学条件,风眼直径小的热带气旋具有更高的最大潜在强度[23] 。

随着热带气旋生命阶段的变化,风眼的几何特征会发生改变。快速增强的热带气旋拥有小、清晰且高度对称的风眼,有时被称为“针孔眼(pinhole eye)”、成熟期热带气旋拥有对称的圆形风眼,且风眼被连续的眼墙包围,即“闭合眼(closed eye)”[24] [25] 。处于消亡期或发展不完全的热带气旋具有不规则的风眼,例如眼墙不闭合(open eye)、形态不对称或残片状的风眼[25] 。风眼的动态变化在热带气旋的业务天气预报中可作为参考[24] 。

并非所有的热带气旋都具有成熟期的风眼(闭合眼),按1989至2008年大西洋海域热带气旋的气候统计,60%的飓风个体具有清晰的风眼,且风眼首次出现时,热带气旋中心最大风速的平均值为29.8 m/s,即处于强度略低于1类飓风的阶段[25] 。

眼墙

眼墙是围绕热带气旋风眼形成的塔状直展云系(cumuliform cloud),高度可由海平面伸展至流层顶,对热带海域而言,该高度约为15 km。眼墙内包含旺盛的对流活动并在对流层中层形成潜热释放。眼墙也是热带气旋内风速和单位降水率最大的区域,对眼墙的最大风速进行观测可以估计热带气旋的强度[10] 。

强度较高的发展期和成熟期热带气旋的眼墙可能包括主眼墙和次级眼墙(secondary eyewall)两部分,该现象通常与眼墙置换(eyewall replacement cycle)有关[26] 。当主眼墙内的对流活动达到一定强度时,靠近眼墙的主雨带内侧会有强对流活动发展并形成新的次级眼墙。次级眼墙会逐渐向风眼方向运动,对原先的眼墙进行置换[26] 。眼墙置换期间,由于原先的眼墙由于脱离了有利于对流形成的区域,因此被孤立和削弱,而次级眼墙尚未发展完全,因此热带气旋会发生暂时性的强度下降。眼墙置换完成后,由新眼墙维持的热带气旋会再次增强(re-intensify)[26] 。

19年的台风艾碧正在进行眼壁置换

外部结构

螺旋雨带

螺旋雨带是完全发展的成熟期热带气旋具有的结构,在本质上是热带气旋内除眼墙外所有对流系统的总和[27] 。螺旋雨带随气旋中心按正涡度方向旋转,切向速度随高度升高而减小,其内部包含不连续的对流性降水[27] 。近地面受螺旋云雨带影响的区域可能出现阵性降水和强风等天气现象,因此在天气预报中,螺旋雨带定义了大风区和降水区的位置[28] 。

热带气旋的螺旋雨带通常有“主雨带(principle rainband)”、“次级雨带(secondary rainband)”和“雨带(distant rainband)”之分[29] [28] 。其中主雨带也被称为“内雨带(inner rainband)”,是螺旋雨带的主体部分,在气旋的运动过程中几乎与眼墙相对静止[27] ,在一些研究中被认为是热带气旋本体和环境的分界[30] 。次级雨带是围绕主雨带旋转的一组对流单体。外雨带可能沿气旋半径被逐步卷入主雨带中,也可能松散地组织在热带气旋周围[27] 。雨带是热带气旋最外侧的零星出现的对流系统的总和,在一些研究中也被称为“中尺度对流系统(Outer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OMCS)”[31] 。

螺旋雨带具有复杂的中尺度结构,按雷达回波的观测结论,在中低层水平面内,螺旋雨带内侧气流背离气旋中心吹向雨带,且强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强[32] 。螺旋雨带低层是强辐合区,伴随有近地面的外部气流汇入。辐合区的位置随高度偏离气旋中心且辐合强度随高度减弱,在对流层中上层转变为辐散。在沿气旋中心的剖面内,螺旋雨带包含二级垂直环流,其中上升气流位于雨带内侧(辐合区域)且随高度向外侧倾斜,并可能包含对流性强降水,下沉气流位于上升气流外侧,强度低于上升气流[32] 。

螺旋雨带中次级雨带的形成被认为由热带气旋内部涡旋罗斯贝波(vortex Rossby wes)的向外传播有关[33] 。螺旋雨带中主雨带的动力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主雨带在确立后,会改变热带气旋的动力结构,并与眼墙的形成和置换有关[34] 。

大风区

热带气旋外部,包括雨带的所在区域可观测到强风,其覆盖范围被通称为“大风区”,按诊断参量可由“强风半径(gale wind radii)”定义[35] 。强风半径是热带气旋的直接天气影响范围,通常与热带气旋本身一样呈现对称形态[36] 。在热带气旋登陆时,由于下垫面的影响,强风半径内的风速和其范围会发生变化[35] 。

特征

云系

热带气旋的云系是其动力学特征的固有表现,一般地,对流活动产生的直展云系在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具有处于中心地位[37] ;进入成熟期后,热带气旋也已直展云系为主,其内部包含有旋转的强上升气流和相对较弱的下沉气流。层云可见于热带气旋的风眼,其垂直高度在边界层顶附近,上方是顶部下沉气流。眼墙云以积云族为主,垂直高度可达对流层顶,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中心密集云团区(Central Dense Overcast, CDO)[29] 。

眼墙云在形态上受到气旋内部梯度风平衡, 以及边界层内中性层结气流斜向输送的影响,通常按一定坡度向外伸展,并间歇性地受到其下方由湿静力能驱动的浮力抬升的作用而产生动态变化[29] 。主雨带和次级雨带由对流单体组成,在云系方面也以塔状积云为主,其内部包含翻转上升气流(overturning updrafts)和稳定的下沉气流[29] 。眼墙置换发生时,主雨带和眼墙的云系会发生合并。雨带的云系与一般意义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内的云系具有相同特征,在形态上由涡旋动力学主导并包含以积雨云为代表的强降水云系[29] 。

特征尺度

热带气旋的空间尺度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一般地,在近地面和对流层中下层,例如700 hPa等压面层,热带气旋可能是一个100 km尺度的中尺度系统或1000 km尺度的天气尺度系统[38] [39] ,其运动被认为受到5000 km以上行星尺度波动和引导气流的影响[40] 。按一些特殊个例,超级台风泰培(super typhoon Tip)的直径达到了2200 km[41] ,而热带风暴马可(Tropical Storm Marco)的直径仅有18.5 km[42] 。热带气旋在一些研究中被认为是”升尺度”的过程,即预先存在的天气尺度气旋性扰动和对流尺度的能量、涡度特征相叠加[29] 。

在时间尺度方面,热带气旋在登陆前通常能存在数周,属于中尺度系统中能长期维持的类型,但少数个例,例如维持了31天的飓风约翰(Hurricane John)[43] ,在时间尺度上可能超过锋面气旋等天气尺度系统。此外,考虑热带气旋变性为温带气旋的情形,其按天气影响估计(而非系统本身)的时间尺度可能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