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临河天气预报_临河 天气预报
1.现在去乌镇,西塘之类的水乡会不会遇上洪灾
2.描写天气寒冷心情的词语有哪些
3.原平市是几类地区
4.黄河有多长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 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 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1.2~1.3米。 地理环境: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波,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貌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生态特征 黄河干流总共有鱼类121种(亚种)干流中纯淡水鱼类有98种占总数的78.4%。主要经济鱼类有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瓦氏雅罗鱼、北方铜鱼(鸽子鱼)、鲤鱼、鲫鱼。黄河上游鱼类种类只有16种,组成也较简单仅有鲤科、鳅两科的裂腹鱼、句、雅罗鱼、条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均以鲤科为主。中游有71种鱼类但缺乏自然的鲢、鳙、鳊、鲂等典型平原类群的鱼类,中游上段有与上游共有的裂腹鱼和条鳅等,下游的鱼类种类和数量都较多,有78种,其中有多种过河口鱼类及半咸水鱼类。对黄河支流的调查资料统计看,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的鱼类统计看,以渭河水域种类较多,有30种,洮河次之有11种,泾河则仅有4种。上中游支流中多数是鲤科、鳅科的小型鱼类,另外有少数尝科及鲶鱼等, 经济鱼类为鲤、鲫、雅罗鱼及鲶鱼等。 渔业生产:黄河主要渔获物种类也有变化干流中的鱼类,历史上以鲤鱼产量最高,“黄河鲤鱼”闻名国内,现在产量已明显下降。60年代以前中游陕晋河段鲤鱼在渔获产量中占60~70%,居渔获物组成的首位,据81~82年对陕西黄河港口段渔获的调查近十多年的变化,渔获物中鲤鱼仅占21%而以鲶鱼取代主要地位占41.1%其次为黄颡鱼占26.3%。 83年对山西省平陆县黄河干流渔获物调查,其中鲤鱼仅为20%,而鲶鱼则多达60%,成为主要渔获物。下游山东段50年代初鲤鱼在总产量中占 50~70%,到60年代则下降为15%, 至81~82年据调查又降低仅占7.1%。黄河主要流径的八省、区渔业劳动力的状况为:除青海省一直没有统计外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七省、区渔业专业捕捞劳动力80年为26964人,83年降为11320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3.0%及2.1%; 兼业捕捞劳动力80年为24843人,83年增为25873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8.9%及5.7%。30多年来,黄河渔获物中主要经济鱼类鲤鱼的数量下降幅度很大,其渔获群体的组成也起了相应的变化,80年代初调查黄河潼关港口河段渔获物中的鲤鱼,多数为3龄,平均每尾0.7公斤的个体占 44.7%,其次为4龄平均体重1.5公斤的个体占28.4%。 主要渔法:黄河干流渔业生产作业所使用的渔具渔法, 为上、中游 以刺网为多,也有地拉网,刺网有单层及三层之分, 以三重流刺网效率较好。另外还有滚钓、钓钩及卡子等种类来多,在中游地带仅四、五种。 渔区特性:上游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8种,中游鲤、鲫、鲶鱼,下游刀鲚、鲤、草鱼、鲶鱼。 上游:河源至贵德,两岸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高峰可超过4000米,河道呈's', 河源段400公里内河道曲折, 两岸多湖泊、草地、沼泽,河水清水流稳定,水分消耗少产水量大,多湖泊,最大湖泊星宿海、鄂陵湖,气候为高原寒冷,鱼类系中亚高原区系,种类少,丰富。鱼类长期未被开发利用。 中游:贵德至孟津,多径高山峡谷,水流迅急,坡降大,贵德到刘家峡山谷极为深削,河宽50-70米,最狭处不到15米,谷深100-500米,水流
现在去乌镇,西塘之类的水乡会不会遇上洪灾
1、单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2、山东单县属于哪个市区3、单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单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单县属于山东省菏泽市。
单县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苏鲁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处,因舜帝之师单卷居此而得名,大汉英后吕雉故里。单县面积1702平方千米,辖22个乡镇(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区(浮龙湖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502个行政村。
单县地处华北平原中心地带,是中国商品粮棉、油料基地、平原绿化标准县,单县是中国武术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西红柿之乡、中国青山羊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山东省介绍
山东省是中国华东地区的一个沿海省份,简称鲁,省会济南,位于中国东部沿海,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山东东西长721.03千米,南北长437.28千米,全省陆域面积15.58万平方千米。
山东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是山东半岛,西部及北部属华北平原,中南部为山地丘陵,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平原、湖泊等多种类型,地跨淮河、黄河、海河、小清河和胶东五大水系,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单县
山东单县属于哪个市区山东省菏泽市。
单县山东单县,古称单父山东单县,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山东单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苏鲁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处。因舜帝之师单卷居此而得名,大汉英后吕雉故里。
单县面积1702平方千米,辖22个乡镇(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区(浮龙湖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502个行政村。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单县常住人口为1026555人。
单县地处华北平原中心地带,是中国商品粮棉、油料基地、平原绿化标准县,单县是中国武术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西红柿之乡、中国青山羊之乡、 中国长寿之乡。 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1939年,日本侵略军建伪单县公署。1940年3月,***在单县东南部张寨一带建立单县抗日。1943年7月,在单县东北部建立金曹县抗日。1944年6月,在单县西南部建立临河县抗日山东单县;9月以单县东南蔡堂、吴溜地区为依据建立砀山县1947年曾一度改为华县1945年。
单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单县属于菏泽市。
单县,古称单父,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隅、鲁豫皖苏四省结合部,位于东经115°48′~116°24′和北纬34°34′~34°56′。东邻江苏省丰县,西和西北与曹县、成武县毗连,南隔黄河故道与安徽省砀山县、河南省梁园区、虞城县相望,北依金乡县。
秦置单父县,属砀郡,此为单县建县之始。汉代三次为县侯国,一次为县王国。隋朝恢复单父县。1952年11月,随湖西专区改属山东省。1953年8月湖西专区撤销,单县归属菏泽专区。1958年12月,菏泽专区撤销,改属济宁地区。1959年7月,菏泽专区恢复,复属菏泽专区,现属菏泽市。
地形地貌:
单县属黄河冲积平原,县境南临黄河故道。历史上因受黄河决口泛滥冲积的影响,形成河、滩、岗、坡、洼相问的6种微地貌类型。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处海拔59米,最低点海拔39.5米,县境南部边缘是黄河故道河底,地势低洼。
描写天气寒冷心情的词语有哪些
越是水乡,发洪水的概率越小,因为河道纵横交错,并且排水系统很发达,所以出现洪水概率很小。而且今年的雨水并没有集中在浙江这边。雨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一段。离乌镇西塘比较远。而且我建议现在这天气去西塘乌镇玩并不是最好的时间,天气太热了。深秋和初冬去最好,住在临河的民宿里,清晨水面升起一层水汽,很清新。坐在临河的饭馆里,煮一壶黄酒,围着一盆炭火,吃着当地的特色菜,特享受,在加上那个时间段,雨水多。江南的古镇在雨中会给外的美,深秋初冬的雨,又细又密,带着一丝清冷,白墙黑瓦的古民居在绵绵细雨中,仿佛像一幅水墨山水画。
原平市是几类地区
1.描写天气寒冷的词有哪些
冰天雪窖:形容极为寒冷。
冰雪严寒: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唇揭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同“唇亡齿寒”。 唇竭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风雨凄凄:凄凄:寒冷。
风雨交加,清冷凄凉。 滴水成冰:水滴下去就结成冰。
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风刀霜剑:寒风象刀,严霜象剑。
形容气候寒冷,刺人肌肤。也比喻恶劣的环境。
寒冬腊月: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寒风侵肌:形容天气寒冷。 号寒啼饥: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
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饥冻交切: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
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饥寒交切: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
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苦雨凄风:苦雨:久下成灾的雨;凄风:寒冷的风。
形容天气恶劣。后用来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林寒洞肃:寒:寒冷;肃:肃杀。形容秋冬时林木萧疏,溪涧浅落的景象。
料峭春寒: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凄风苦雨:凄风:寒冷的风;苦雨:久下成灾的雨。形容天气恶劣。
后用来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凄风冷雨:凄风:寒冷的风;冷雨:冰冷的雨。
形容天气恶劣。后用来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十冬腊月:指阴历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气寒冷的季节。 岁暮天寒:指年底时候的寒冷景象。
缩手缩脚:由于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也形容做事胆小,顾虑多,不敢放手。
天寒地冻: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啼饥号寒:啼:哭;号:叫。
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天凝地闭: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雪窖冰天:窖:收藏东西的地洞。
到处是冰和雪。形容天气寒冷,也指严寒地区。
雪虐风饕: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
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2.形容天气冷的词语有哪些冰天雪地 风雪交加 傲雪凌霜 寒风刺骨 寒风呼啸 滴水成冰 寒冬腊月 呵气成霜 雪满长空 漫天风雪 雪花飞扬 寒风怒号 鹅毛大雪 冰天雪地 风雪交加 傲雪凌霜 寒风刺骨 寒风呼啸 滴水成冰 寒冬腊月 寒风怒号 雪满长空 漫天风雪 雪花飞扬 天寒地冻 隆冬季节 寒冬腊月 冰天雪地 天寒地冻 滴水成冰 寒意肃杀 冰天雪地 寒冬腊月
酷寒:形容天气北常人。例:大兴安岭冬天是酷寒的,几乎天天下雪,整个山岭白茫茫的一片。
冷峭:形容冷气造人。注意:也表示为人刻薄,话语尖刻。
料峭:(书)形容微寒。常说春寒料峭。例:在料峭的寒风中他显得十分惊悴。
凛冽:寒冷。例:北风凛冽,大雪纷飞。
凛凛:寒冷。例:东北的冬天,寒风凛凛,冰天雪地,十分寒冷。注意。威风凛凛中的凛凛表示严肃、敬畏的样子。
清冷:凉爽而略带寒意。
死冷:死:很。很冷。例:这是一个死冷死冷的冬天,刚一出屋,脸和鼻子就象用刀割的一样冻得难受。
严寒:极冷。例。深秋已过,严寒的冬天就要到来了。
冷冰冰:形容物体很冷。注意:一般多用于形容不热情或不温和。
冷森森:形容冷气逼人。例:刚走进山洞,就感到冷森森的,不由自主地打了几个寒颤。
冷丝丝:形容有点冷。例:这屋子没生火炉,窗缝也没糊,给人冷丝丝的感觉。
冷飕飕:形容风很冷。例:由于身体太弱。虽然穿得很多,但我还是感到冷飓耀的。
哑巴冷:(方)形容气候干冷。
冰天雪地: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
滴水成冰:水滴一落下来就成了冰。形容天气非常寒冷。例:北方的天气十分寒冷,滴水成冰。
冻手冻脚:形容天气寒冷。
寒风刺骨:寒冷的风冻得骨头疼。形容天气风寒。例:北方冬天的清晨,滴水成冰,寒风刺骨。
寒气逼人:非常冷,多形容天气。例;数九以来,朔风吹,寒气逼人,这又是一个奇冷的冬天。
天寒地坼:形容天气寒冷,把地都冻裂了。例:这天寒地坼的冬季,正是伐木的黄金季节。
天寒地冻:形容天气十分寒冷。例:他抡起大镐来象旋风似的,尽管是天寒地冻的十冬腊月,还是满头大汗。
透骨奇寒:冷气穿透了骨头,形容天气非常寒冷。例:当黎明的曙色*尚未到来的时刻,我感到透骨奇寒,便匆匆跑回宿舍,取件衣服披上。
雪窖冰天:严寒的地区,含有严寒的意思。例:汉使苏武在雪窖冰天的北国,为匈奴牧羊十九年。
雪虐风饕:风雪交加。形容严寒。
寒:冷。一般不单用,能组成严寒、酷寒、寒冷等。注意:要与表示害怕、畏惧的心寒、胆寒中的寒,表示贫困的贫寒中的寒意义区别开。
冷:温度低。
冽:(书)寒冷。一般不单用。
凛:寒冷,不单用,能组成凛冽、凛凛等。
暴冷:形容突然间冷起来。例:由于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刚一入冬,天气就暴冷起来,真叫人有点受不了。
冰冷:很冷。例:在腊月的早晨,手伸到水中感到冰冷刺骨。
刺骨:如寒气侵入肌骨,形容极冷。如寒凤刺骨。
干冷:干燥而寒冷。例:今年的冬天无风无雪,干冷干冷的。
寒冷:冷。多用以形容气候。例:寒冷的冬天被温暖的阳春取代了,万物充满了生机。
寒峭:形容冷气逼人。多用于书面语。
3.形容天气寒冷的句子有哪些1.公园里,人烟稀少,白雪皑皑的场地旁,一间屋子里冒出了热气。人们都躲在家里,没人出来了。啊,冬天真冷啊!
2.今天的天气真冷啊! 马路上的行人变少了,几乎每个人都戴着毛绒绒的手套,围上了厚厚的围巾,戴上厚厚的棉帽。
3.小朋友们的脸蛋冻得红扑扑的,就像两个大苹果。外面的树叶子都落光了,已经光秃秃的了。只有松树的叶子还是那绿,不过比以前谱得更暗了。4.小青蛙害怕寒冷,都躲在洞里冬眠了。小狗也不得 *** 着棉棉的衣服,跟着主人在外面散步。
5.公园里,人烟稀少,白雪皑皑的场地旁,一间屋子里冒出了热气。
6.人们都躲在家里,没人出来了。啊,冬天真冷啊!
7.刚推开门,一阵刺骨的寒风迎面吹来,我不禁全身颤抖了一下。
8.我冒着大风,朝学校走去。路旁的松树上挂满了又细又长的冰条儿。
9.地面上早已蒙上了一层薄冰,走上去滑溜溜的,一不小心就得滑一跤,再看看离我家不远的一条小河,它也早已结上了一层薄冰。
10.走在路上,我的脸被风吹得像刀割一样疼,耳朵也冻得失去了知觉。
11.东北的冬天,寒风凛凛,冰天雪地,十分寒冷。
12.北风呼呼的吹着我的脸颊,让我不寒而栗,皮肤上的鸡皮疙瘩也颗颗战栗。
13.往年的这个时候,天已经很冷了,记得去年冬天11月的一场暴雪,温度一下子就降了下来,可是你看今年,每天耀眼的太阳明晃晃的挂在天上,前天天气预报说,有大风降温,温度确实降下来几度,可是你看,今天风一停、太阳一出来,又是一个暖暖的艳阳天!
14.雨下的时候,有时让人很难察觉。因为这么多天来都是暗晦的天气。
15.严寒中,呼出的气立即化成一阵轻烟在眼前飘过。雨:往往在人不经意的 时候下来了。无声无息,待人感觉一股特别冰凉的时候,定眼一看,哦,原来雨已下多时。
4.形容天气很冷的词语有什么形容天气很冷的词语有什么
酷寒:形容天气北常人.例:大兴安岭冬天是酷寒的,几乎天天下雪,整个山岭白茫茫的一片.
冷峭:形容冷气造人.注意:也表示为人刻薄,话语尖刻.
料峭:(书)形容微寒.常说春寒料峭.例:在料峭的寒风中他显得十分惊悴.
凛冽:寒冷.例:北风凛冽,大雪纷飞.
凛凛:寒冷.例:东北的冬天,寒风凛凛,冰天雪地,十分寒冷.注意.威风凛凛中的凛凛表示严肃、敬畏的样子.
清冷:凉爽而略带寒意.
死冷:死:很.很冷.例:这是一个死冷死冷的冬天,刚一出屋,脸和鼻子就象用刀割的一样冻得难受.
严寒:极冷.例.深秋已过,严寒的冬天就要到来了.
5.写出四个描写天气寒冷的词语天寒地冻 北风呼啸 滴水成冰 寒冬腊月 瑞雪纷飞 冰天雪地 冰封雪盖 漫天飞雪天寒地冻 北风呼啸 滴水成冰 寒冬腊月 瑞雪纷飞 冰天雪地 冰封雪盖 漫天飞雪 白雪皑皑 冰封大地 冰天雪地 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寒冬腊月 银装素裹 1)橙黄橘绿 (2)白雪皑皑 (3)冰天雪地 (4)风号雪舞 (5)风雪交加 (6)寒气逼人 (7)千里冰封 (8)朔风凛冽 (9)天寒地冻 (10)雪虐风饕 白雪皑皑 皑皑:洁白光亮的样子。
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例:白雪皑皑的山峰,当阳光照耀的时候……大概总以为是灿烂得很,大可观赏的吧。(秦牧《鲜荔枝和干荔枝》) 冰天雪地 形容气候严寒,冰雪漫天盖地。
如:北极地方,整年都是冰天雪地。 例:清·蒋士铨《鸡毛房》:“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例:你就在这儿吧,冰天雪地的上哪儿去?(老舍《骆驼祥子》) 同义成语:冰天雪窖、雪窖冰天 滴水成冰 滴下的水很快就结成冰。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如:北方的冬天,十分寒冷,滴水成冰。 例:严冬冱寒,滴水成冰。
(宋·钱易《南部新书》) 例:更有一节苦处,任你滴水成冰的天气,少不得向水孔中洗澣污秽衣服,还要憎嫌洗得不洁净,加一场咒骂。(《醒世恒言》) 亦作:滴水成冻。
风雪交加 风和雪同时袭来。 例:尽管是在风雪交加的时节,我们的视线仍可以入到非常遥远。
(范长江《塞上行·行纪·百灵庙战行·三》) 六出纷飞 六出:雪花六角,因别称“六出”。纷飞:散乱到处飞扬。
大雪纷纷。 例: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 汉·韩婴《韩诗外传》) 寒风侵肌 形容天气寒冷。 例:冷锋过境,寒风侵肌,大街上行人稀少。
千里冰封 冰封:被冰雪覆盖。如:东北的严冬,千里冰封。
朔风凛冽 朔风:北方吹来的寒风。凛冽:寒冷刺骨。
另见:寒气凛冽 例:严冬惨切,寒气凛冽。(唐·李白《大猎赋》) 天寒地冻 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例:目今天寒地冻,军马难以久住,权且回山。(明·施耐庵《水浒全传》) 雪虐风饕 虐:暴虐。
饕:贪残。又刮风,又下雪。
指狂暴肆虐的风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例:岁弊寒凶,雪虐风饕。
(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 例: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宋·陆游《雪中寻梅》诗) 亦作:饕风虐雪 冰雪严寒 严寒:极度寒冷。
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例:虽然按照时令季节,各种蔬菜种得有早有晚,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竞肥争绿的。
(吴伯箫《菜园小记》) 寒蝉凄切 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
文学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例:于是贫居之士,喟尔相与而俱叹曰:“寒蝉哀鸣,其声也悲;四时去暮,临河徘徊。”
(晋·陆云《陆清河集·寒蝉赋》) 寒冬腊月 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如: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 例: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汉·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 林寒涧肃 寒:寒冷。
肃:肃杀。指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
例: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北朝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山寒水冷 冷冷清清。
形容冬天的景象。 例: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岁暮天寒 指年底时候的寒冷景象。 天寒地冻 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例:目今天寒地冻,军马难以久住,权且回山。(明·施耐庵《水浒传》) 冰天雪窑 到处是冰和雪。
指严寒地区。 例:叹马角之未生,魂消雪窑;攀龙髯而莫逮,泪洒冰天。
(《宋史·朱弁传》) 冰天雪窖 形容极为寒冷。 例:公子编修汝舟随侍,劝以节劳暂息。
公慨然曰:“二万里冰天雪窖,只身荷戈,未尝言苦,时反惮劳乎?”(清·陈康祺《郎潜纪闻》) 鹅毛大雪 像鹅毛一样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例: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唐·白居易《雪夜喜李郎中见访》) 瑞雪兆丰年 瑞:吉利的。
指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亦作:雪兆丰年 岁寒三友 三友:指松、竹、梅。
6.表示天气寒冷的词语原发布者:xiao865
形容天气寒冷的词语 很多学生和文学创造者都想找到形容天气寒冷的词语,下面我们为大家汇集了一些,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形容天气寒冷的词语:酷寒:形容天气北常人。 例:大兴安岭冬天是酷寒的,几乎天天下雪,整个山岭白茫茫的一片。 冷峭:形容冷气造人。 注意:也表示为人刻薄,话语尖刻。 料峭:(书)形容微寒。 常说春寒料峭。 例:在料峭的寒风中他显得十分惊悴。 凛冽:寒冷。 例:北风凛冽,大雪纷飞。 凛凛:寒冷。 例:东北的冬天,寒风凛凛,冰天雪地,十分寒冷。 注意。 威风凛凛中的凛凛表示严肃、敬畏的样子。 清冷:凉爽而略带寒意。 死冷:死:很。 很冷。 寒冷例:这是一个死冷死冷的冬天,刚一出屋,脸和鼻子就象用刀割的一样冻得难受。 严寒:极冷。 例。 深秋已过,严寒的冬天就要到来了。 冷冰冰:形容物体很冷。 注意:一般多用于形容不热情或不温和。 冷森森:形容冷气逼人。 例:刚走进山洞,就感到冷森森的,不由自主地打了几个寒颤。 冷丝丝:形容有点冷。 例:这屋子没生火炉,窗缝也没糊,给人冷丝丝的感觉。 冷飕飕:形容风很冷。 例:由于身体太弱。 虽然穿得很多,但我还是感到冷飓耀的。 哑巴冷:(方)形容气候干冷。 冰天雪地: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 滴水成冰:水滴一落下来就成了冰。 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例:北方的天气十分寒冷,
黄河有多长
A类1125 6.5 12.3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小店区,古交市,大同市,区,南郊区,阳泉市,矿山,郊区,长治市,晋城市,泽州县,朔州市朔城区,山西中介关闭,肖毅市吕梁,运城河津市
II 1035 5.9 11.3太原市清徐县,大同市新荣区,长治市郊区,潞城,襄垣县,晋城市高平市,朔州市地区,怀仁县,山阴县,忻州市忻府区,原平市,吕梁市离石区,汾阳市,晋中市榆次区,临汾市尧都区,侯马,霍州,运城盐湖区永济
三945 5.4 10.4太原市阳曲县大同左云,浑源县,大同县,阳泉市,盂县,平定县,长治县,屯留县,沁源,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全县应朔州市,忻州市定襄县,代县,宁武县,吕梁市交口县,交城县,柳林县,晋中市灵石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太谷县,齐县,平遥县,临汾市,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汾西县,吉县,乡县,蒲,隰县,曲沃县,运城临猗县,稷山县,新绛县,新绛县,芮城县
400 855 4.9 9.4娄烦县,太原,大同,阳高县,广灵县,天镇县,长治市平顺县,沁县,武乡县,壶关县,长子县,理县,朔州市右玉县,忻州市灵县繁峙县,神池,五寨县,河曲县,保德,偏关县,岢岚县,静乐县,五台县,房山,吕梁市兴县,岚县,临县,中阳县,石楼县,文水县,晋中市榆社县,临汾市,县,永和县,安泽县,浮山县,运城闻喜,平陆县,垣曲县,夏县,万荣县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黄河全长5464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各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尤其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十分严重。
黄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兰州以上大部分为半湿润区,兰州以下,西北部为干旱区,南部和东南部为湿润区,其余为半干旱半湿润区。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春季蒙古高压衰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上西伸,气温回升,降水增多;夏季大部分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盛行偏南风,水汽丰沛,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衰退,蒙古高压向南扩展,降水开始减少,但常发生连阴雨天气。气温的地区分布特点是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多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大于14℃,最低的地区小于-4℃。年极端最高气温为洛阳盆地44.2℃,年极端最低气温为河源地区-53.0℃。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为秦岭,局部达900毫米以上。年降水最多的站为泰山顶达1108.3毫米;年降水量少的地区为内蒙古杭锦后旗、临河一带,在150毫米以下,年降水最少的站为内蒙古杭锦后旗的陕坝,只有138.4毫米。上游降雨强度较小,历时较长,暴雨极少,日降水量很少超过50毫米;中下游降雨强度较大,历时较短,暴雨较多。陕西、内蒙古交界处的乌审旗,17年8月1日发生过一次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木多才当,10小时降雨1400毫米(调查值),超过世界最高记录;三门峡至花园口间,1982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次大暴雨,暴雨中心宜阳县石 镇24小时降雨734.3毫米,也是黄河流域罕见的大暴雨。
由于气候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黄河的水文情况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径流的时空变化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的比值,干流为2.5~3.5倍,支流为2.5~40.8倍。各地区的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11~0.53。多水区和少水区径流深相差140多倍。年径流系数最大为0.7,最小只有0.01。
第二,汛期长、洪水次数多。一年中有伏、秋、凌、桃四个汛期,总历时长达10个月。伏、秋汛合称为大汛,由降雨形成。其洪水来源有兰州以上、晋陕区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和大汶河流域。上游洪水涨落比较缓慢,历时较长,兰州水文站一次洪水历时平均40天,最长可达66天,最短22天;中游洪水涨落较快,尤其晋陕区间的洪水陡涨陡落,历时较短,干流龙门站洪水历时平均46小时,最长80小时,最短20小时,连续洪水一般为3~6天,涨水平均8小时,最长30小时,最短2小时;支流洪水更是来猛去速;下游干流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其特点与来源有关,但又受高含沙量变动河床和滩区建筑物的影响,往往使洪水演进规律发生异常变化。凌汛主要发生在宁夏、内蒙古和黄河下游两个河段,均由冰塞、冰坝壅水形成。黄河下游的冰情变化极不稳定,约有十分之一的年份不封河,有的年份则三封三开。60年代以来由于三门峡、刘家峡水库防凌运用,冰情有较大变化,凌灾有所减轻,但盐锅峡水库至刘家峡河段于1961~1962年度,青铜峡水库上游于1967~1968年度,天桥水库上游河曲河段于1981~1982年度都曾发生过严重冰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桃汛是宁夏、内蒙古河段开河时融冰水和河槽蓄水下泄形成的冰凌洪水,流至下游正值桃花开放季节,洪峰不高,涨落较缓。12年后为了下游灌溉,三门峡水库调蓄桃汛水量,下游不再有桃汛洪峰。
第三,含沙量高并且水沙异源。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和中游三门峡以下水多沙少;黄河中游三门峡以上水少沙多,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携带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支流窟野河温家川水文站最大含沙量达1700公斤每立方米。干流陕县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形成了居世界首位的多沙河流,由于河流含沙量高带来了特殊的产流、汇流、产沙和输沙规律,并造成河槽冲淤游荡,河床剧烈变化,水位变化无常。
黄河水文工作是治黄的基础,是各项治黄工作的重要依据。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殷代(公元前13~前11世纪)又开始有描述雨情和占卜预测洪水的记载;战国时的慎到(公元前395~前315年)曾在黄河龙门流浮竹观察水流速度;秦代(公元前221~前206年)建立了报雨制度;西汉后期(公元前77~前37年)创造了雨量筒,开始降雨的定量观测;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对黄河泥沙进行过观测论述;隋朝(公元581~618年)设立“水则”观测水位;明万历元年(1573年)开展了“塘汛”;到了清朝(1644~1911年)自兰州以下多处设立水志桩测报水情,并在泺口观测过含沙量。黄河下游传递水情的手段也由快马改进为电话。
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黄河水文工作已发展到用近代科学技术方法。1912年设立了泰安雨量站。1915年设立了支流大汶河南城子水文站。1919年至1933年又先后增设了黄河干流陕县、泺口、柳园口及支流泾河张家山等水文站和支流渭河咸阳、交口镇、阳平关、泾河船头等水位站。1933年陕县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造成了黄河下游的严重水灾,引起了国民对测报洪水的重视,促进了黄河水文工作的发展。1937年黄河水文观测站点有增加,曾达到水文站(包括渠道站,下同)43处,水位站29处,雨量站185处。后因战争影响,一大批测站停测,1939年只有水文站26处,水位站4处,雨量站80处。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又恢复到水文站60处,水位站33处,雨量站73处。建国前夕1949年尚有水文站44处,水位站48处,雨量站45处。民国时期还进行过部分水文资料整编,开展过水文分析研究,随着通信技术的改进,报汛手段除电话外又设立了专用电台,但总的情况发展仍然比较缓慢,站网稀疏,设备简陋,技术粗放,资料不系统。
建国后,党和对黄河治理十分重视,在治黄工作的推动下,黄河水文工作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50年代。建国初期,黄委会统一了全河治理,确定了治理黄河的目的是“变害河为利河,上、中、下三游统筹,干支流兼顾”的方针。黄河水文工作根据治黄要求,以为防洪服务为主进行恢复发展。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治黄工作进入了由防洪过渡到治本的阶段。黄河水文工作除继续为防洪作好水文测报外,并为黄河治理规划、工程建设、河道治理、引黄灌溉、水土保持等全面服务。50年代末期,在国民经济“”的形势下,黄河水文工作也加快了建设步伐,在1958年和1959年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之后,1960年又提出“开展全面服务,保证治黄重点,大力支援农业,洪水枯水泥沙并重,大中小河兼顾,基本站、实验站并举,定位观测与调查研究结合”的方针,全面高速度地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建设过快、战线过长、工作不切实际的现象。总的来说,50年代是一个展阶段,水文站网已初步形成,水文测验已全面展开,测验规范己大力贯彻,实验观测分析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历年资料整编已全部刊印出版,逐年资料整编体系也已建成,水文情报预报,已在防洪防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黄河水文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0~70年代虽曾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后期又得到了恢复发展,稳步提高。在这一阶段里,由于黄河干支流相继建成了15个大型水库,支流上也修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库,引黄灌溉和水土保持面积不断扩大,使黄河水文自然变化规律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治黄对水文工作提出了完善站网,提高测验质量,算清水账、沙账,加强水文情报、预报,深入探讨水文变化规律的要求。据此进行了调整发展站网,整顿加强设施,以土洋结合和开展协作的方法研究创造了适应黄河特点的测验工具仪器,改进了技术,提高了水文测报质量,开展了气象预报和水质监测,增加了服务项目,全面展开了实验研究和水文分析计算并开始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各项水文工作都获得了新的进展。
进入80年代,遵照国家“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治黄工作确保防洪安全,合理利用和保护水的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以洪水测报为中心,研制、引进了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始建立自动测报系统,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一、站网建设
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的战略部署,建国后即以全面控制洪水、径流、泥沙为原则,恢复旧站,建设新站。1950年全河水文站即已恢复到民国时期的最高水平,1955年全河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已为1949年的4.7倍、2.7倍、13.8倍。1956年编制了黄河流域水文站网规划,为科学合理地建设站网提供了依据。1960年站网密度已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泥沙站网大大超过了一般河流。1960年以后,为了适应黄河流域自然情况和治黄工作的新变化,又修订了四次站网规划,其中60~70年代三次,80年代一次。60年代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曾不适当地撤销了一大批测站。到了70年代逐渐恢复和发展并设立了一批小河站。1990年全河水文站网已有水文站451处(其中渠道站129处),水位站60处,雨量站2357处。其中属黄委会系统的分别为139、35、763处。全河水文站每万平方公里4.28站,为1949年每万平方公里0.52站的8.23倍。全河雨量站每万平方公里31.32站。水文站体制也由全部水文站常年驻站观测,改为大部分支流站实行站队结合。随着水文站网的逐步完善,黄河流域的径流、泥沙、洪水等各项水文因素的形成变化,已得到全面控制。
二、水文测验
(一)基本测验
测验工作是水文工作的基础。建国后,各项基本观测迅速全面展开。在测验设施方面,除了进行高程和平面控制建设外,主要创建了适合各站特性的各种测验设施,用测船测验的水文站一般架设吊船缆道,山溪性河流架设缆车(吊箱)缆道,断面较窄河床比较稳定,漂浮物较少的水文站架设流速仪缆道。在洪水时用浮标测流的水文站都架设了浮标投放器。1987年全河已架设吊船缆道64处(其中黄委会系统37处),缆车和流速仪缆道252处(其中黄委会系统94处)。黄委会系统除黄河下游河面特别宽,游荡多变的夹河滩水文站外全部架设了缆道。兰州水文站还建成了半自动流速仪缆道,宁夏固原水文站架设了双刹型电动独轮缆道。电动升降缆车己作为中国水文业务技术经验之一,列入世界气象组织推行的《水文业务综合子》向各国推荐。少数使用机动船的站,则加大了马力,建立了机船组,提高了测洪能力。河口水文实验站建造了黄河上最大的600匹马力40.15米长的浅海测量船。
在测验工具仪器方面,首先配齐了各站必需的测验和测量工具仪器,然后根据各站特点逐步改进提高。雨量观测,由雨量筒改进为自记雨量计和遥测雨量计,1990年雨量自记程度全河已达46%,其中黄委会系统达到60%。水位观测由直立固定水尺发展到活动水尺和各种适合测站特性的自记水位计、遥测水位计,1987年水位自记程度全河已达20%,其中黄委会系统达到24%。测速仪器由一般流速仪改进为防沙防草流速仪。测沙工具由直立式悬移质样器改进为横式样器,进而研制了同位素测沙仪。泥沙颗粒分析仪器初期为筛分析、比重计、底漏管,于1960年改为粒径计,1980年发展为光电颗分仪。
测验规范是测验工作的法规,为了统一测验标准,提高测验质量,1951年黄委会首先制订了一个简单的测验规定。1956年后认真贯彻了水利部颁发的《水文测站暂行规范》,并制订了补充要求,改进了测验方法。在测流方面,对测流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过试验研究,不断改进提高。泥沙测验方面,建国一开始就十分重视,除了各站一般泥沙测验外,还有部分站开展了精密泥沙测验。1956年按测验规范规定改为输沙率测验。为了研究泥沙的形成、输移规律,1950年就开始在黄委会系统14个水文站上取样进行颗粒分析,到了80年代全河已发展到124站,其中黄委会系统68站。黄委会系统颗粒分析室也由1950年的1处增加到1980年的12处,后又调整为7处。
冰情是黄河上又一种复杂的水文现象,观测冰情的站1960年全河已达400处,其中黄委会系统181处。为认真贯彻水文测验规范的规定,除一般冰情观测外,还开展了特殊冰情观测。
开发利用黄河水,不仅需要掌握水量还必须了解水质。1958年开展了天然水为主的水化学成分测验。12年开展了水质污染监测后,天然水化学成分测验与水质监测相结合。15年建立了黄河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系统,增加了水化学成分测验站,布设了大量的水质监测站点。分析方法除天然水化学成分贯彻《水文测验试行规范》外,水质监测污染物分析均按特定的规范执行。80年代逐步引进了各种先进的分析仪器,改进了分析技术,分析质量已达到国际标准。黄河水质状况经过调查和对监测资料分析研究,基本搞清了黄河水质的主要水化学成分和矿化度分布情况。大量的数据和分析资料说明建国后黄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1990年低于三类水质的河长,干流为34%,支流达59%。
水文调查是弥补水文定位观测不足的一项重要水文工作。自50年代初开始,黄委会就组织了多次黄河干支流洪水调查,获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如黄河干流三门峡184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6000立方米每秒;黑岗口1761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0000立方米每秒;支流伊河龙门镇公元22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20000立方米每秒;沁河九女台1482年的洪水,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等,都是大大超过实测资料的罕见特大洪水。80年代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将全河172个河段的调查洪水成果汇编成册,刊印出版。沿黄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也将调查洪水资料汇编刊印。
由于测验工作不断充实,测洪能力不断加强,测流历时不断缩短,测验方法不断改进,测验精度不断提高,水沙不平衡现象逐渐减少,散乱的水位流量关系逐渐变为较规律的曲线,为治黄提供了完善、可靠的水沙、水质等资料。
(二)实验观测
为了掌握黄河的水沙特性,除了大量的基本水文测站外,还开展各项实验观测,探求水沙的形成变化规律。
1953年首先在河口建立了前左水文实验站,进行黄河三角洲淤积延伸和尾闾摆动规律的观测研究。1956年开始在上诠、三门峡和三盛公相继建立了大型水面蒸发站,研究了水库水面蒸发和一般蒸发器与天然水面蒸发的关系,并为计算大范围陆面蒸发提供了资料。1957年在花园口游荡性河段建立了河床演变测验队,进行了河床冲淤摆动变化规律的观测研究。在高村以下的自然弯曲河段和由人工控制、半人工控制的弯曲河段建立了弯曲河道观测队,进行了弯曲河道变化规律的观测。1958年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岔巴沟设立了子洲径流实验站,观测研究了黄土地区径流形成变化规律和水土保持的影响。同年又设立了三门峡库区水文实验站,随着位山、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天桥、巴家嘴等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都相继成立了实验站(队),开展了以库区泥沙运行规律为主的观测研究。累计建立实验站(队)14个,测取了各种水文实验资料,撰写了大量的分析报告和专著,这些成果已在治黄规划、河道整治、水库建设管理运用、河口治理等治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资料整编
建国初期,根据治黄规划的急需,1952~1956年对1953年前的全部黄河基本水文测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编,于1956年刊印出版。在此基础上,确定自1954年的资料开始转向逐年整编,并建立了在站整编、集中审查、复审汇编、刊印出版四个步骤和保证质量提高工效的制度。每年的测验资料一般隔年刊印出版。整编方法除贯彻全国统一规定外,又结合黄河特点进行了补充16年开始试行电子计算机整编,年从国外引进了电子计算机,此后正式展开并开始筹备和建设水文资料数据库,以推动资料整编工作的改革。
水文实验资料整编,自1960年整编三门峡库区实验资料开始,相继展开对各实验资料的整编,同时还进行了小河站资料整编,并在整编资料基础上作了五次黄河流域水文特征值统计。在70年代初还进行了黄河流域特征值的量算,将原用的黄河流域面积745000平方公里修改为752443平方公里,原用的河长4845公里修改为5464公里。
截至1990年共整编刊印了各种水文资料368册,除提供水利部和黄委会有关单位使用外,还供应了其他165个单位部门应用。
三、水文气象情报预报
情报工作。向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报汛的水情站网,在50年代,由1949年的11处增加到1959年的404处。水情传递手段,一开始就用了公用电报、电话和专用电台、电话相结合的通信网。水情拍报办法,由简单的定时拍报,改进为分段次标准拍报。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文情报系统。60年代,水情站网曾一度大幅度下降。10年开始回升,70年代末稳定在500处左右。鉴于淮河15年8月大洪水时水情信息不灵的教训,黄委会在三门峡以下建立专用无线通信网。自80年代初开始,在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建立自动遥测系统。现在黄委会水情部门建立了雨、水情信息自动接收、处理、传输系统,大大提高了水情传递时效。
水文预报。1951年开展了黄河下游的洪峰预报;1955年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干支流的降雨径流和洪水过程预报;1959年又发展到上游,并全面开展了洪水、枯水、冰情,长期、中期、短期各种预报。60年代末到70年代,取协作的办法,加强预报技术的研究,并组织了一次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黄委会的大协作,研究改进了黄河长期暴雨洪水预报。70年代末又组织了一次有关省(区)和流域水文、水利部门的协作,研究建立了黄河下游洪水预报系统。15年黄委会成立了气象组织,由全部依靠沿河气象部门提供天气预报,改为自行开展天气预报,并与有关省气象台建立了汛前长期降水预报会商和汛期暴雨联防,把天气预报与水文预报结合起来,增长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1982年后,逐步推广运用电子计算机,并在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建立自动遥测联机实时洪水预报系统,改进了以三花间预报为重点的全部预报方法,提高了预报精度。天气预报也建立了卫星云图,测雨雷达及各种气象信息自动接收处理系统,并开始研究建立专家系统,改进预报方法,提高了预报准确率。黄河的水文、天气预报已开始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建国以来,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已对历年黄河防洪、防凌工作提供了约300万站次情报,4000多站次预报,尤其在1958、1981、1982年的黄河大洪水中,准确及时地提供了洪水情报和预报,使防洪工作取了有力的防御措施,以最小的损失取得了战胜各次洪水的伟大胜利。
四、水文计算和分析研究
这是治黄规划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是治黄的重要科学依据,建国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简称黄河技经报告)时,对黄河干支流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水文分析计算,同期还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的降水和径流形成变化规律,此后在修订补充治黄规划时对有关内容又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60年代首先统一了全河主要水文站的主要水文数据,确定了陕县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23.5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吨,并围绕探求根治黄河水害的途径和三门峡水库改建,进行了有关水沙分析研究。鉴于钱宁1959年提出黄河下游淤积的主要成分是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沙,1965年后对此进行了粗沙来源的调查研究。同期,1962~1965年对上游刘家峡至盐锅峡河段的冰塞开展了观测研究,提出了计算方法。进入70年代后,根据水利电力部(简称水电部)指示,黄委会编制了黄河治理规划,并以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和防洪为主进行了水沙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除搞清了黄河下游的粗沙来源外,还研究了黄河泥沙的输移规律,分析计算确定了黄河下游花园口的可能特大洪水流量为55000立方米每秒。同时,对三门峡、花园口的主要历史洪水进行了分析,系统研究了黄河下游的凌汛,取得了不少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到了80年代在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时,再次进行了水沙分析计算,并对多年来分析研究的泥沙运行规律、历史洪水、黄河冰情、黄河水,以及黄河流域的气候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撰写成专著。还开展了高含沙浑水流变特性试验和水内冰、河曲段冰塞的观测研究,取得了许多宝贵成果。
黄河的水文研究,自1981年撰写冰情论文参加国际冰情学术讨论会后,开创了黄委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新局面,已有不少水文研究成果进行了十余次国际交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水文科研成果,推进了黄河水文研究工作的发展。
建国以来,作为防灾减灾和水开发利用基础的黄河水文事业,得到了党和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到1990年仅黄委会系统事业费就有人民币2.2亿元。建立了一支业务熟练、思想过硬的水文队伍。全河水文职工到1990年为4680多人,其中黄委会系统2500多人,已建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黄河水文系统。广大的黄河水文职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尤其工作在水文测报第一线的水文职工,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与暴雨、洪水、泥沙、冰凌作斗争,仅黄委会系统就有31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40多年中黄河水文工作已为治黄提供了大量的水文资料和水文气象情报、预报,水文分析研究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黄河特色的水文事业发展道路,无论在黄河治理开发和流域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黄河是世界上水文变化最复杂、测验条件最困难的河流,尤其随着黄河的治理和流域经济发展,黄河水文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文测报质量远不能适应需要,水沙量尚未完全算清,水文规律尤其是在新的变化中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黄河水文工作者必须不遗余力地、孜孜不倦地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站网,加强测报,深入研究,更加努力克服困难,使黄河水文事业不断发展提高。
参考资料:
://cache.baidu/c?word=%BB%C6%BA%D3%3B%D7%CA%C1%CF&url=%3A//yhfh%2Ecom/Article%5FShow%2Easp%3FArticleID%3D2218&b=0&a=11&user=baidu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