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绍家乡灵宝旅游景点 灵宝附近旅游

2.三清祖师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吗

灵宝明天天气_灵宝今天明天一天的天气

城市:灵宝

日期:2015-07-10星期五

最高气温:30℃

最低气温:21℃

天气:多云

风向:无持续风向

风力:微风

其它日期天气气温请看下表所示:

介绍家乡灵宝旅游景点 灵宝附近旅游

1: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以下简称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50个地(市),317个县(旗),总人口 8742.2万人,农业人口 6907.7万人。全区总面积64.2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水蚀面积33.7万km2、风蚀面积11.7万km2),多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达16亿t,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2: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全唐诗》 作者:崔曙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3:

黄河大合唱

://.hv.cn/zt/lunxian/rm/006.mp3

保卫黄河

://.szlhdj.gov.cn/upfiles/soundfiles/sf_200410132287.MP3

4:

黄河断流问题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喇山北麓,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

。黄河滋润着两岸人民,两岸人民离不开黄河水。那么,黄河到底有多少水

呢?据国家对黄河的配水方案,黄河每年580亿立方米的径流量,其中370亿立方

米用于沿黄各省的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与城市生活,210亿立方米用来冲刷下游河

床里的泥沙。然而前者的实际用水量已大大超过了370亿立方米,仅沿黄50多座城

市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用水就超过300亿立方米,刷沙水量则没有保证,加剧

了下游泥沙淤积,削弱了行洪能力。

为了抵御旱灾,各种水利设施便瞄准了黄河。中国水利科学院王浩先生(1999)

说:“黄河断流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断流的根本原因,

还是河道外用水的大量增加和无序引水。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园口实测平均径流

在850立方米/秒左右,而下游两岸的引水能力却高达4000立方米/秒,大量无序引

水在任何时段均可造成断流。”

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消耗的水量越来越大,滋润本流域的最大河流——黄河径

流则日趋衰竭。20世纪70年代黄河平均断流长度为242公里,80年代为256公里,

90年代达到392公里。90年代以前,断流一般发生在河口地区。1992~1994年,断

流上延到山东济南附近;1995年断流延展到河南夹河滩以上,长达683公里;199

7年又延展到河南开封以上,长达704公里,占黄河下游干流长度的90%以上。据利

津水文站实测资料,20年间累计断流70次,共908天,平均年断流45天,其中199

7年断流226天。与此同时,黄河入海水量不断减少,1990~1994年,年平均入海

量只有184亿立方米,相当于80年代年平均入海量286亿立方米的64%、70年代年平

均入海量371亿立方米的59%、60年代年平均入海量492亿立方米的47%。一些专家

预测,如果以5年时间为单元计算,到2000年黄河下游将出现年年断流现象,到2

020年黄河下游将会出现全年干涸,黄河由此将成为一条内陆河。

更为危险的信号是,黄河以往仅在下游发生断流,如今上游的源头地区亦开始出

现断流。《中国环境报》评出的1999年“十大国内环境新闻”之一是:“青海省

玛多县境内的黄河源头干流出现了长达近8个月的断流现象,这是黄河源头历史上

出现的首次跨年度断流。”玛多县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面积526平方公里)和鄂陵

湖(面积610.7平方公里),是黄河的源头,1998年10月2日——1999年6月3日,

出现了自19年断流以来的第二次断流。鄂陵湖1993年出水量为7.80立方米/秒,

1995年降为2.71立方米/秒。玛多县第叁大湖——冬格措纳合湖,水位垂直下降了

2~3米,湖面萎缩30米。据玛多县最新统计资料,全县4077个湖泊,已有2000多

个小湖泊干涸,新的公路可直接从干涸的湖心穿过。境内风蚀活动加强,星星峡

一带原来半固定的沙丘变成了活动沙丘。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日益威胁着牧

民的生存,也使黄河源区径流量越来越小。

(4)荒漠化问题

干旱化、荒漠化,已成为威胁我国生存环境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占国土面积40

%的北方地区干旱化,主要表现为降雨减少、河网干枯、湖泊萎缩、雪线抬升、土

地荒漠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等。据近年来得到的观测资料,青藏高原大量湖泊退化

,已有30%以上的湖泊干化成盐湖,累计亏水量达148亿立方米。新疆全区湖泊面

积比50年代缩小了4952平方公里。

冰川是宝贵的淡水,从19年~1998年,我国冰雪覆盖面积缩小了11%,祁连

山冰川从1956年~16年,平均退缩速度东部为16.8米/年,西部为2.2米/年,远

远超过海洋性冰川的一般退缩幅度。根据遥感测量分析,长江源头冈加曲巴冰川

一带,近30年冰川后退了600米,平均每年20米。

干旱化推动荒漠化,荒漠化加剧干旱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宋宗忆

研究员(1999)撰文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

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7.3%,

遍及13个省区市,包括90个整体沙区县、508个部分沙区县,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

。据测算,我国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1亿元,间接损失则更大。

由于砍伐森林、气候变化、人口剧增、过度耕作与放牧,导致荒漠化南下东进。

荒漠化使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环境难民”,迫使人们背井离乡,寻找

新的生存环境。全国沙漠化面积,已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而且每年以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迫使一些稀有和敏感的物种难以继续生存。如新疆沙化

草原地带,大风一吹,飞沙走石,沙石顺风流动,以每小时0.270平方公里以上的

速度向草原推进,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我国“叁北”地区,约有2亿亩农田经常受到风沙危害;有15亿亩草场沙化,牧草

退化,牲畜承载力下降;数以千计的水库和大批的灌渠因风沙侵袭而淤积;有80

0多公里铁路和数千公里的公路常受风沙威胁。据1999年12月15日《人民政协报》

报道: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漠巴彦淖尔盟段一条长154公里、宽50米的防风固沙林

带,如今已基本变为枯障。黄沙正以每年5 ~ 8米的速度威胁着黄河、包兰铁路

与110国道。磴口县许多干渠泄洪闸被破坏,流沙漫过大堤,吞噬良田近万亩。河

道淤积比县城高出4米多。1993年几次沙尘暴,加大了输沙量,导致河堤决口,形

成了80平方公里的黄泛区。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形势仍然是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沙化土地也有自我恢复

功能,但人为破坏常常使沙化土地难以自我恢复植被,仅以青海为例。青海省地

处黄河的源头,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保护生态环境难度大,自然平衡

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目前青海却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灾难(包括天灾与人祸)

问题:一是草地退化。目前全省黄河流域共有退化草地面积413万公顷,占全省总

草地的1/4。其中沙化面积113万公顷,而且每年正以新增4万公顷的速度在不断扩

大。20世纪80年代,由于淘金者大量涌入青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事非法的掠

夺式开,导致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一再恶化。黄河源头草地大部分为高寒草原

和高寒草甸,生长缓慢,草场承载力低,1公顷草地可养活一只羊,一旦破坏,很

难恢复。草地成为裸露的土壤后,靠自然恢复需要百年乃至千年。源头草场破坏

,导致沙化与水源涵养功能下降,使黄河径流出现减少趋势;二是草地与植被退

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全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

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其东部干旱山区坡耕地年均每公顷流失表土30~40吨,

致使黄河含沙量逐年提高。湟水盆地每年因水土流失减少的耕地近万亩,每年流

失的氮、磷、钾高达23万吨以上,相当于青海省1985年农用化肥的两倍多;叁是

干旱化引起雪线上升,积雪减少,湖泊萎缩或干涸。19年青海湖较1908年下降

了11.12米,黄河的主要支流湟水的平均流量由1990年前的20.5立方米/秒,下降

了26.3%。19年黄河上游的来水也降低到历史最低点,龙羊峡、李家峡等大型水

库比1995年少蓄水24.9亿立方米。

新近,国家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

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参见2000年12月12日《科学时报》)。符淙斌研究员指出

:“占我国国土面积40%的北方地区干旱化,是环境系统整体的异常变化,很可能

是全球增暖对区域生存环境影响在综合表现。”安芷生院士则指出:“初步分析

表明,近百年来,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国北方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主要依

据是: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干旱指数自60年代以来明显上升;近50年来的土壤湿度

资料表明,干旱化最严重的是华北平原和西北的西部;珠峰远东绒布冰川的冰芯

记录,指示北坡冰川自60年代以来一直在退缩当中;干旱灾害统计结果表明,60

年代以来,东北和华北的旱灾面积持续增加;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的实地考察

证实干旱化和荒漠化正在加剧。”造成这种严峻形势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类

不合理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重点是不合理的利用水和利用土地。在不合理

的人类活动作用下,干旱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互相促进,形成了恶性循环。

2001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了“探索沙尘暴”科学考察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沙尘暴与原生沙漠无关,人类活动应负主要责任”。即所谓

沙尘暴:“真正的沙物质不是来自于原生沙漠戈壁,而是来自于地表受人为活动

扰动、植被被破坏以后的沙漠化地区。我国境内的沙漠戈壁它是在200万年以前、

青藏高原隆起后,由于西部气候的干旱而形成,它们表面的细物质经过漫长的地

质时期早已被风吹掉了,戈壁上留下的都是砾石,沙漠表面覆盖的也是粗沙。所

以,人类历史时期,特别是近50年来沙尘暴的沙源区主要来自由于土地退化过程

造成的沙漠化土地。”“沙尘暴是由天气过程和地面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主要

发生于干旱缺水、植被稀疏、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的沙漠化及其易发地区。我国塔

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和贺兰山以西受大陆性气候控制,常年缺少降雨,土地利

用为绿洲灌溉农业;沙漠化的因素和表示形式主要是中上游水调配不当,下

游农耕地因缺水撂荒或在沙漠与绿洲过度带盲目开垦引起,或草场因地表水枯竭

、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物死亡,风蚀量增大;东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夏秋有

一定量的降水,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带,冬春干旱季节,由滥垦、草场严

重超载等引起,以农耕地土壤沙化、砾质化、灌丛沙漠化和沙地活化为主要形式

。”

三清祖师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吗

大理南涧灵宝山森林公园怎样

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距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城56公里,系南涧境内无量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最高海拔2528米。登临峰顶,北眺苍山白雪,南望澜沧“平湖”,东观哀牢锦绣,西看夕阳红霞,四州七县两江之景尽收眼底。

灵宝山景区以森林生态景观、古寺、民族风情和武侠文化为主要特色,拥有级别较高的旅游,其主体旅游以保存较好的丰富的动植物、灵宝山石建筑群、民族风情和武侠文化为特色,生态旅游功能突出,重点开发森林生态观光、珍惜动植物科考、原始森林探险、民族宗教考察探秘、《天龙八部》武侠文化等生态类旅游产品。

正如“森林古树碧清流,藏得三春依旧”,灵宝山山形奇异,颇负盛名,远眺似卧睡的“佛爷”,给人以灵山的感觉,让人顿生虔诚之心。在灵宝山山脊之上,至今还保存着宋代大理国时期的石建筑群,这些石建筑群,大小不一#,方位不同,有“老君殿”、“无量殿”、“灵宝殿”、“阿鲁腊大殿”等十余座庙宇组成,所有建筑群均用石料砌筑而成。屋内石柱、石梁、石坊、石雕、石佛、石香炉、石供品、石装饰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同鬼斧神工之笔,具有浓郁艺术色彩。每年农历3月20日为灵宝山山会,周边村民蜂拥而至,山会热闹非凡。

登临灵宝山_望台,北眺苍山白雪,南望澜沧江“高峡平湖”,东观哀牢锦绣,西看夕阳余辉,四地七县两江之景尽收眼底。灵宝山山间流水潺潺,晨云暮蔼蒸腾,林木繁茂、植被优良,森林覆率达96.2%,植物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有花团锦簇的马缨花、如火如荼的山茶花、竞相争艳的杜鹃花?。有上千年的野核桃、元江栳、樟树、椿树、栎树、杉木等植物,还有哺乳动物、两栖爬行动物、鸟类等多种珍稀动物。

更多关于大理南涧灵宝山森林公园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灵宝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哪些景点必去?

1、函谷关旅游区

2、汉山风景区

推荐理由: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油菜花”

3、小秦岭地质公园娘娘山风景区

4、亚武山风景名胜区

5、灵宝娘娘山

6、三门峡荆山黄帝铸鼎原风景区

7、金水湖公园

8、鼎湖湾

9、老鸦岔

10、燕子山国家森林公园

还有186条相关问答,更多灵宝新奇玩法,点击查看

灵宝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灵宝有以下好玩的景点:

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著名的“出谷会师”“六国伐秦”"虢公败戎"""西原大战"的战鼓在这里擂响。这里流传着侩炙人口的历史典故, “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

2.小秦岭地质公园娘娘山风景区

位于灵宝市焦村镇南上村。娘娘山是一处融人文传说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游览区。娘娘山主峰海拔1563米,主要由百尺瀑、石瀑布、棋盘石、娘娘四大景区组成,有着特殊的拆离伸展构造地质背景。

3.荆山黄帝铸鼎原风景区

位于灵宝市西25公里处阳平镇境内,您在这里登高望远,可以看到黄河。

4.亚武山风景名胜区

亚武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灵宝市豫灵镇南2.5公里,东据崤岭,西临潼关,背靠秦岭,俯瞰黄河。亚武山以险峻、峭拔的五峰为主体,以山清水秀为特色,以道教文化为内涵,以塔、洞、庙、殿等人文景观为神韵,尤其是处于海拔1200米之上的玉锁天湖,水域面积达7.5万平方米,这里有高山湖泊,中原罕见,奇山、秀谷、怪石等。

河南有一“养老胜地”走红,风景优美,这是什么地方?

河南作为我国的中原腹地,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这里悠久的历史和众多优质旅游,每年都能吸引来大批游客到此观光,从而也极大的提升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然而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在河南省内,还藏着许多风景优美的养老胜地。

我为大家所介绍的,就是当地一个小众养老胜地,这座城市就是“灵宝市”。可能很多朋友还是第一次听到它的名字,灵宝市三门峡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它位于省内西南边缘,其总面积达到了3011平方公里,人口也达到了65万,经济总量也有428万,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这里还算是河南比较发达的县级市了。

之所以说灵宝市是一个养老胜地,主要是因为这里优美的风景和宜人的气候,走进当地,大家就会有亲切的自然感,这里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都可以看到许多优美的景色,周边丰茂的植被,每天都为城市提供了新鲜的空气,因此在这里居住,极少能看到雾霾天气。

正是这些优美的风景,才给当地带来了诸多优质的旅游,当地的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小秦岭地质公园娘娘山风景区、荆山黄帝铸鼎原旅游区等,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景点。除了这些优势之外,灵宝市的气候也十分宜人,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只有13度左右,即便是到了炎热的夏季,也不会感到炎热。

不过小编认为,这里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安逸的生活环境,大家除了白天的工作时间之外,基本上都在享受生活的乐趣,虽然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富裕繁华,可是对于喜好安静地朋友来说,则是一个宜居天堂。

各位观众,你们对灵宝市还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吗?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内进行回复!

玉清圣境无上开化首登元始天尊、上清真境太卫玉晨道君灵宝天尊、太清境三教宗师混元皇帝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扩展资料

一、三清,道教的三位至高神。总称为“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也指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

《崆峒问答》曰“玉清、上清、太清。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三清代表大道生成规律。一气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

1、大道为造化之根。无极大道化生太极阴阳五行之炁,大道一生二生三化生万物,故尊称大道为:三清道祖。大道为万物之祖宗。?

2、大道为教化之本。万物化生之后沉沦起伏,三清道祖立三洞经教予以教化救渡,故尊称大道为:三清三宝天尊。大道为万物之教主。?

3、大道为万物之主。万物化生之后,大道化为三界十方万物之真宰,维持时空秩序和乾坤纲纪,故尊称大道为:上帝。大道为万物之主宰。?

三清道祖(创世)、三清教主(教化)、玉皇上帝(统管),神权、教权分离,妙一统元。

道,非常道;名,非常名;玄,非常玄。

二、三清天尊

1、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三清”尊神之一,道教开天辟地之神,代表道生一。

赞曰:

元始无上第一尊,超逾十方无等伦。

无数劫来积妙行,具足清浄福惠因。

烦恼结习皆已断,毕竟故业不造新。

神通威力无所畏,洞达三界了悟真。

圆备智慧诸功德,集此妙法以为身。

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先。道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

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混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

此时,还只有元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

《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比如太上丈人、天皇,五方五帝及诸仙官”。

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真 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

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很多大仙,如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

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完全相吻合。“元始”的意思也就是一切的源流的开始,即象征为万物之母的“道”

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善男信女的虔诚崇拜。

2、灵宝天尊

灵宝天尊又称玉宸大道君和太上大道君。是元始天尊的精气所化生,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其母洪氏身中,于母亲身中先琼胎玉府,道君于其中凝神修炼三千七百年,在郁察山浮罗丹玄山脚下诞生。道君长大后,启悟道真,期心玄妙,在一株枯桑树下,精思百日。

忽感元始天尊下降,传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于是道君跟随元始天尊游历十方世界,宣讲道法。不久,道君得证道果,元始天尊赐予道君太上灵宝天尊之号,居住在上清真境禹余天中,又将金科宝箓、三洞仙经,付与经师郁罗翘,传教于十方世界,万国。夏至日为灵宝天尊的圣诞。

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

道经说他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原是“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后托胎三千七百年诞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30万人侍卫,万神朝拜,超度之人不计其数。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他。

据《云笈七签》引《洞真大洞真经》,灵宝天尊系“玉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玉晖焕耀,金映流真,结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灵宝略记》则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处受经法以後,即辅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阙,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万侍卫。万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图。

据《洞玄本行经》,灵宝天尊以灵宝之法,随世度人。自元始开光,至于赤明元年,经九千九百亿万劫,度人有如尘沙之众,不可胜量。凡遇有缘好学之人,请问疑难,灵宝天尊即不吝教诲。天尊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欲见之,随感而应,千万处可分身即到。

道教宫观里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手持太极图或玉如意。 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以灵宝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灵宝天尊之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中国民间于夏至日之供奉常以灵宝天尊为主神。?[4]?

3、道德天尊

老子又称道德天尊,居“三清尊神”的第三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位列三清之一。 道德天尊的化身为原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重要人物老子,(后人普遍认为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公元前1301年2月15日生),后来老子出函谷关写下著作《道德经》,去了西方,化胡为佛,创立佛教,教育胡人。

东汉明帝、章帝之际(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浊清之未分。”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物,并与“道”相等同。顺帝时(126~144)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教主。

据传张陵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

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时过一月,武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今可立通道观于都城……并宜弘阐,一以贯之。

百度百科-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