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端午节、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天气_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天气预报

因为冬至吃饺子是我国传统习俗。 冬至吃饺子源于医圣张仲景。

当医圣张仲景看到严寒中百姓耳朵被冻坏,故用面包上驱寒药材,煮熟做成“娇耳汤”治好了百姓的耳朵。 冬至排在24个节气首位,称之为“亚岁”,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

在古代,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冬至过后以寒冷天气为主,故人们进补偏于温热、补养阳气以抵御寒邪。饺子是一种营养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可以用羊肉、、大葱、韭菜、萝卜等做馅,这些菜均偏温热性,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温阳作用。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

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高起来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冬至、端午节、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马铃薯具有营养丰富、粮菜兼用、高产高效、生育期短的特点。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一、马铃薯播种

1、选用优质脱毒种薯。在生产中应全部选用脱毒G2、G3代良种。脱毒种薯有出苗早、植株健壮、叶片肥大、根系发达、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等优势。试验研究表明,马铃薯优良品种及其高质量的脱毒种薯,对马铃薯产量的贡献率可达60%左右。

2、精耕细作。选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耕作层深厚、土质疏松的沙壤土或壤土。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将病叶、病株带离田间处理。12月前深耕25厘米左右,使土壤冻垡、风化,以接纳雨雪,冻死越冬害虫。播种前及时耙耱,达到耕层细碎无坷垃、田面平整无根茬,做到上平下实。

播种时土壤干旱是影响出苗、造成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播种前必须造墒,最好用“沟内溜水”播种。

3、催芽播种保全苗。切块催芽每亩需种薯150千克左右。播前25—30天将种薯置于温暖有阳光的地方晒种2—3天,同时剔除病薯、烂薯,然后进行切块。切块时充分利用顶端优势,螺旋式向顶端斜切,最后按顶芽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四,每块种薯有1—2个芽眼,重量25—30克。晾干刀口后放在温度为18℃—20℃的室内用层积法催芽,待芽长到2-3厘米时,放在散射光下晾晒,芽绿化变粗后即可播种。

4、药剂拌种防虫防病。由于种薯的异地调运,种薯带菌相互传播现象非常严重。带病菌的种薯影响出苗,且极易造成苗期黑胫病、黑痣病、茎基腐病、干腐病的发生。种薯拌种可以减轻这些病害发生,试验证明,使用下列三种配方能有效预防苗期病害。①安泰生50克+高巧20毫升/100千克种薯。即将50%安泰生可溼性粉剂50克与60%高巧悬浮种衣剂20毫升混合,加水至1000毫升,摇匀后喷到100千克种薯切块上,晾干后播种。②适乐时+农用链霉素/100千克种薯。③阿米西达每亩30ml兑水15—20kg喷沟。

上述三种配方,可以促进早出苗2—3天,而且确保苗齐苗壮,能预防苗期蚜虫以及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的危害。

5、拱棚覆盖提前播种。用早春马铃薯拱棚覆盖栽培技术,将马铃薯的适播期提前到了2月上旬,使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处于白天高温、夜间低温的最佳时期,同时可以延长植株生长期,因而能大大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6、宽行大垄栽培。实行一垄双行种植,垄距80—90厘米,种双行,小行距20厘米左右,株距25—28厘米左右。亩定植5500—6000株。开沟深8—10厘米,宽25厘米,溜水后,斜调角摆种,芽向上,用少量细土盖住芽,然 *** 施肥,覆土起垄。要求种块到垄顶12厘米。把垄面耧平,喷施施田补等芽前除草剂,喷洒要均匀周到,然后用地膜覆盖。所铺塑料薄膜应选用90—100厘米宽,厚度为0.005—0.008毫米的超薄膜,每亩用膜4—5千克。铺膜时膜要拉紧,贴紧地面,薄膜边缘要埋入土里10厘米左右,并用土埋住压严,用脚踩实。盖膜要掌握“严、紧、平、宽”的要领,即边要压严、膜要盖紧、膜面要平、见光面要宽。当天建好拱棚并上好农膜。

建议用黑白双色地膜覆盖,利用该地膜黑色部分的防草作用降低田间杂草的发生,进而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利用白色部分增加土壤温度。机械化播种时垄距可扩大到90—100厘米;地膜种植时要盖膜后及时浇水。

7、测土配方均衡营养。亩施土杂肥5000千克或商品有机肥150千克、三元复合肥15-10-20或15-12-18150千克、矽钙肥亩施15—25千克、硫酸锌1.2千克、硼砂1千克。土杂肥在耕地时撒施,其他肥料均于播种时条施。

二、马铃薯田间管理

1、及时破膜放苗或用膜上覆土技术。播种后20—25天苗将陆续顶膜,选择晴天及时将地膜破孔放苗,并用细土将破膜孔掩盖。推荐使用膜上覆土技术。出苗前幼苗长到离地膜2厘米时,利用开沟机在地膜表面覆盖一层2-3厘米厚的细土,以减少人工破膜引苗工序,也有利于增温保墒和防寒。尤其是规模化种植,用该技术可大量减少人工成本,确保苗齐苗匀。

2、加强温度管理。拱棚内保持白天20—26℃,夜间12—14℃。经常擦拭农膜,保持最大进光量。随外界温度的升高,逐步加大通风量。

3、科学浇水。马铃薯生产需要大量水分,并要求供水不能间断,特别是在块茎形成和块茎膨大阶段,要连续保持土壤溼润状态。一旦水分供应间隔,便会造成块茎停止生长,形成畸形薯,造成严重减产和品质降低。但马铃薯生育后期又要防涝,因雨涝或溼度过大会造成块茎不耐贮藏或腐烂。因此,生产中要掌握均匀而充足的供给水分,使土壤耕作层始终保持溼润状态。马铃薯全生育期要保持80%左右的土壤含水量,其中苗期保持在70%—80%,收获前保持在65%—75%左右;块茎形成至块茎膨大阶段必须保持在80%—85%。

生产中应掌握小水勤灌的原则,每次灌水不漫过垄顶。结合墒情,在播后、出苗前、齐苗期、现蕾初期、落蕾期、薯块迅速膨大期各浇水1次。在收获前7天左右要停止灌溉,以确保收获的块茎周皮充分老化,以利贮藏。

4、适时撤膜。2013年4月20日前后,滕州市曾经发生严重倒春寒,致使马铃薯遭受不同程度的寒害。建议2014年早春拱棚马铃薯撤膜时间适当推迟,并注意通风。

三、病虫害综合防治

1、主要病虫害种类。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黑胫病、晚疫病、早疫病、蚜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等。

2、制定科学植保方案。选择使用高效、低毒、对环境安全的农药产品,以保证生产出安全、健康、优质的农产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以及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的要求,在病害防治中应取保护性杀菌剂和治疗性杀菌剂配合使用的原则。建议在生长期进行5次叶面喷药,分别在团棵期和现蕾期各施药1次安泰生或大生70%可溼性粉剂100—150克/亩,间隔10天;从块茎膨大期开始,连续3次轮换施用阿米西达、银法利、抑快净,间隔10天。

对于蚜虫的防治,除使用高巧拌种控制苗期蚜虫外,在马铃薯成株期使用艾美乐70%水分散粒剂5—10克/亩的剂量叶面喷雾。对于地老虎的防治,可在3月上旬、4月上旬喷施杀菌剂的同时混用杀虫剂。

3、保护叶片,延长其功能期。国内外研究表明,叶片的光合作用对农作物产量的贡献率在90%以上。因此,保护叶片、延长其功能期可大大提高马铃薯产量。银法利不仅防病,还能延长马铃薯的后期叶片功能期,对增加马铃薯的产量非常关键。也可以在马铃薯开花初期叶面喷施0.2%硼酸盐,在薯块膨大期叶面喷施2—3次磷酸二氢钾。

四、科学应对灾害性天气

大风、大雪、连阴天、雾霾以及极端低温等灾害性天气,极易造成拱棚马铃薯减产甚至绝产。

1.大风天气。为预防大风危害,一是要用加布套的压膜绳在拱杆间压紧,并防止压膜绳磨破薄膜。二是在大风天将通风口、门口均密闭,防止大风吹入温室,可减少薄膜损害。三是改竹木拱棚为钢架拱棚,可有效提高抗风、抗压能力。

2.大雪天气。要及时清扫积雪,在下雪过程中,有条件的可利用合适的吹风器械人工吹雪。

3.连续阴天和雾霾。

1发生之前及时预防。应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在连阴雪天到来之前,提前喷防病药剂或抗寒剂,并尽量少通风。

2发生期间取措施。发生持续雾霾天气,要及早清理老叶、病叶、死叶,改善棚内光照条件。

3转晴之后规范管理。转晴后若发现植株有萎蔫情况,可喷施与室温相同的温水或营养液0.2%~0.3%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液,也可喷施氨基酸类肥料,既可减轻萎蔫,又能补充营养。

4.应对极端低温。为避免发生冻害,冷空气来临时要堵塞通风口。白天尽量增加透光时间,提高棚内蓄热;有条件的可在夜间加盖无纺布保温被保温。

马铃薯种植高产技术

选用良种河南省属马铃薯春秋二季作区,应选用结薯早、块茎膨大块、休眠期短、高产、优质、抗病的早熟品种,如豫马铃薯1号、豫马铃薯2号等。这些品种最好是脱毒薯种,脱毒薯苗出苗早、植株健壮、叶片肥大、根系发达、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

地块选择选择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耕作层深厚、土质疏松的沙壤土或壤土。前茬以禾谷类作物、豆类、棉花、萝卜、大等为宜,不宜以茄科作物,如茄子、辣椒、番茄、菸草等为前茬,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精细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深耕30厘米左右,使土壤冻垡、风化,以接纳雨雪,冻死越冬害虫。早春解冻后应及早耕耙,达到耕层细碎无坷垃、田面平整无根茬,保住墒情,以待播种。

施足底肥马铃薯是高产喜肥作物,结合早春整地,施足底肥。底肥一般亩施优质腐熟有机肥4000~5000公斤、尿素2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硫酸钾30~40公斤。切块催芽春播每亩需种薯120公斤左右,播前一个月将种薯放在温度15℃~20℃的黑暗环境中春化处理。播前20~25天将种薯切块,每块有1~2个芽眼,重量25~30克。种薯切块后用600倍多菌灵悬浮液冲洗切口表面淀粉,晾干后放在温度为15℃~18℃的室内用沙土层积法催芽,待芽长到2厘米左右时,放在散射光下晾晒,芽绿化变粗后即可播种。

适时播种河南省春播马铃薯的适宜播期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若播种过早,幼苗易受冻害。播种过晚,薯块膨大时正处于高温多雨季节,地上部茎叶易徒长,影响块茎养分积累,导致严重减产,且薯块易感染病害烂薯,不耐贮藏。

合理密植用起垄宽窄行栽培,垄距1米、垄顶宽60厘米、垄高15厘米,一垄双行,宽行70厘米、窄行30厘米、株距25~30厘米。开沟播种,薯块在沟内芽朝上摆好后,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2~3公斤,对细土15~20公斤顺沟均匀撒施,以防地下害虫。然后覆满沟土,镇压平整,每亩用72%都尔100毫升或50%乙草胺120毫升,对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防治杂草,随后立即覆膜。

田间管理1.及时破膜。播种后20~25天苗将陆续顶膜,选择晴天及时将地膜破孔放苗,并用细土将破膜孔掩盖。2.中耕培土。结合追肥、浇水,分别在现蕾初期和开花初期各培土一次,以防块茎露出地面。3.肥水管理。结合墒情,在齐苗期、现蕾期、开花期、薯块迅速膨大期各浇水一次。结合浇水视苗情,在开花初期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收获前5~7天停止浇水,以防田间烂薯和影响薯块贮藏。此外,在植株生长中后期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两次,每亩每次40~50公斤,以防早衰。4.化控:在现蕾开花期,对徒长趋势的田块,亩用15%多效唑20~25克,对水40~50公斤喷雾,控制徒长。5.病虫防治。病发病初期用20%A可溼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晚疫病发病初期用64%防毒矾可溼性粉剂500倍液或25%瑞毒霉6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天喷药1次,连喷3次。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溼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溼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适时收获春马铃薯不一定等到成熟后再收获,应视市场需求,掌握在高温和雨季到来前进行,收获应选晴天土壤干爽时进行。

冬至的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习俗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这种扁食不同于饺子。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端午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各地也 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 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 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 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 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 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中秋节来历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一、祭月、赏月、拜月

二、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三、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四、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五、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六、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七、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八、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