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节目的存在意义是什么_天气预报节目的存在意义
1.中国的第一个气象节目
天气关乎很多事情,具体到个人,主要是为了预防疾病,尤其是感冒,关注天气变化,加减衣服。特别是突然下雨或者降温,加减衣服不当很容易生病。关注天气可以注意下雨及降温。这种比较突然的天气变化是住在城市的人的必须关注点。农村更不用说,需要关注天气帮助植物定期调整种植方式啊。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要去外地,更要知道当地是什么天气情况,决定穿衣和携带的衣服。
设:
1. 天气预报的受关注程度和天气的变换程度有关。
2. 天气预报的受关注程度和预报质量有关。
3. 天气预报的受关注程度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关。
批驳:
1.人们关注天气预报,是为了预测今后的天气情况。在气候变化剧烈的时间段内,如台风、暴雨等,不仅仅是天气预报,其他新闻类节目和各种消息渠道都会传播关于台风来袭这类的消息,人们不需要关注天气预报,照样可以得到类似的信息。原先不怎么关注天气预报的群体仍然不会去过分关注。
2.预报质量和关注天气预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原先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的观众不会因为预报准确率提高去宣传这个节目,如这个节目的主持人换成了衣着光鲜的漂亮女生或者预报方式变成了快板式的,江苏天气,很可能第二天办公室里就会谈起昨天的预报节目。
3.如果仅以城市人分类,关注天气预报与否也并不代表他们生活质量的高低。关注天气预报的人也可能生活的并不怎么好,而仅仅因为他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下雨可能会对他的生意产生影响。
可能的结论:
1.天气预报的受关注程度和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兴趣有关。
2.对天气预报的兴趣和人的社会整合度成正比,武汉天气。特别明显的是,预报质量不影响这部分人关注天气预报的程度。甚至在预报质量下降的时候,关注程度反而加剧。这取决于人们对于未来的不可知性的恐惧度,与其自己来判断明天的天气,不如交给一个身外之人,虽然他的判断经过验证可信度不高(预报质量不高),但至少有人来替代作判断了。性格上惯于依赖、缺乏主见的人,这种恐惧度会大一些,而这部分人往往社会整合度较高,参与较多社会活动和团体。反之,社会整合度低的人,独立性较强,山西天气,习惯于自己判断事物,关注天气预报也较少。
3.因此,看天气预报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知道明天天气怎么样,而是来自于人的行为惯性,和人对未知的无助。虽然天气预报本身并没有带来多少有价值的信息,但从心理上有助于减轻人们的不知所措感,用某些看似有道理的意见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为了普及气象灾害的有关知识,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能力,气象部门在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开展了更大范围的气象科普活动。今年世界气象日前,太原市气象局为一所小学校赠送气象资料和观测仪器,并开展气象知识讲解。太原市的气象专家还搞了气象知识讲座,并将一套气象观测仪器无偿赠予这所小学,支持他们开展气象科技活动。
为什么气象部门要大力宣传气象方面的有关知识呢?这是因为目前地球的天气气候和空气系统发生了令人不得不关注的变化,有必要让所有人了解并知晓防范风险的知识。气候变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多面的,现在,高温暴雨这种极端高影响天气发生的机率增多,气候的变化使得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加,会影响农业生产投入的成本。另外,也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流行病发生的趋势、机率也增多。
而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华北近年来干旱频繁发生,气温也在升高,尤其是冬季的气温升高比较明显,对我省来说,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影响?该怎样应对呢?在发生极端气候的时候,首要的是做好预报工作,然后人们也会取一些可能的措施来降低灾害的影响。现在这个阶段的旱情已经基本解除,但是在大秋作物春播的过程中,我省北中部又面临着新一轮的干旱,对此省气象部门正在密切关注。
由于不断出现的气象灾害,气象部门的工作不再仅限于观测预报天气,而是和其他部门一起也进入积极防灾减灾的领域。现在整个气象部门在研究大气成分,大气成分就是空气中含有的各种各样的化学成分,包括它正常含有的氧氮这些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就是因为人类的生产所排放的过量的二氧化碳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影响非常明显,严重的时候会引起两极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较低的陆地区域被淹没。因此,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环境,而且从更高的层面来说会影响到国家安全,会影响我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我们许多人都会亲身感受到,各种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体现了人类和地球环境必须和谐发展的紧迫性。在世界气象日里,我们也呼吁人们取切实行动,从一点一滴做起,为了我们拥有更适宜的气候环境和更洁净新鲜的空气
中国的第一个气象节目
因为是先有的《新闻联播》,后来《天气预报》作为《新闻联播》的附属品出现在节目末尾,再后来才脱离出去成为独立的栏目。。。早年间的《中国电视报》对《天气预报》的播出时间定为19:31,现在早就不是这个数了,而很多气象爱好者依然将《天气预报》称为1931。
满意请纳
我国电视气象服务3日迎来25周年纪念日。从1981年中国气象局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我国第一版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至今,电视气象服务已覆盖中央电视台8个频道以及旅游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卫视的中文台、资讯台、欧洲台、美洲台以及青海卫视。气象节目每天的收视人口达到10亿人次。
“气象信息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信息,具有广泛而直接的应用价值。”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在纪念仪式上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天气预报就开始通过广播向社会发布,电视气象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走过了25年创新和发展的历程:
上个世纪80年代,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正式对公众播出。
1993年3月1日,气象节目主持人首次走上银屏,“气象先生”和“气象**”渐渐成为观众熟悉的公众人物。节目中增加了城市天气预报,海洋天气预报和气象与农情等栏目,推出了三维立体天气符号、天气图、卫星云图和景观画面。这次重大的改变,使我国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从此与国际接轨。
2002年8月,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信息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2004年,华风集团分别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及凤凰卫视合作,开展了直播广播气象资讯服务和制作播出凤凰卫视四个频道的天气预报节目。
2006年2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批准了中国气象频道,我国第一个专业气象电道即将诞生。
秦大河说,目前在全国电视节目收视排行榜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节目名列第一位。
中国电视气象服务3日迎来25周年纪念日,特别宣布气象节目每天的收视人口已达到10亿人次。至今年2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批准了中国气象频道,中国第一个专业气象电道即将诞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