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风“卡努”会不会影响河北?河北气象专家最新解读来了

2.台风什么时候登陆

3.全球天气变暖的走向会引起什么后果?主要是什么引起的?

4.6号台风烟花什么时候登陆台州(台风烟花什么时候登陆浙江台州)

5.去台湾:旅行二月中旬穿什么衣服鞋

台湾宜兰天气_宜兰天气

春季来台游客穿衣指南(3月-6月)

三月份来台准备

3月台湾各地月均温均在15-20度,3月份来台游客适宜穿着一件单衣、一件外套。三、四月会有春雨,尤其是北部的台北、新北、基隆、宜兰雨水比较多,大家出发前可先查询近期天气情况。

四月份来台准备

4月份起全台逐渐进入夏季,北部地区月均温为22度,中南部为24度。4月大家可准备长袖衬衣及一些短袖。四月份垦丁会迎来全台一年一度的两大音乐盛宴——“春天呐喊音乐祭”及“春浪音乐节”,此时温度也会维持在25-28度,参加活动的朋友除了要穿着清凉,更要注意长时间户外活动的防晒。

五月份来台准备

5月份北部地区均温为25度,南部则接近28度。“五月南风下大雨“,每年的五月份为台湾的梅雨季节,出门时需要准备雨具、穿着比较防水的鞋子。衣物则以夏装为主。

六月份来台准备

“六月南风飘飘晴”,6月时台湾已经比较炎热。全台平均温度接近27度,越往南部则会越热些。由于气温高容易出汗,可多准备一些透气、吸汗的夏季衣物。长时间户外活动时注意防晒。

小贴士

1.台湾天气多变,且春季温润潮湿,请朋友们出行一定要准备雨具以防万一。

2.台湾夏季时间长,阳光充足。需要做好防晒准备,外出时可准备遮阳伞或帽子。爱美的女性朋友就算在阴天也要注意紫外线的防护哦。

3.台湾海景优美,3-6月来台的游客都有机会参加水上活动,可自行准备泳衣等,到海边高系数的防晒品也是必不可少的。

4.部分山区海拔较高,比如阿里山的气温与平地相差6-10度左右,夜晚则会更低;而春夏季节处在迎风坡的山区降水几率更大,朋友们若要进入山区游览,请准备相应的衣物和雨具。

5.来台环岛的朋友请注意,由于南部和北部、平地与山区的温度有一定差距,且春季台湾天气多变,朋友们携带衣物时可注意多样性以及好脱穿的衣物方便增减。

6.关于带多少衣服,我们其实建议朋友们衣服不必带得过多。若是急需清洗也可使用街上实惠的自助洗衣房。爱漂亮的女性朋友不用担心,台湾百货和夜市的商品琳琅满目,也可适当选购一些心仪的衣物哦!台湾来时少带些衣物,回程时则可多带些台湾特产回家!

夏·秋季来台游客穿衣指南(6月-11月)

6月

6月为季节交替之时,但全台各地月均温都在27度左右,越往南部气温越高。6月中上旬台湾仍然处于梅雨季节,降水时日较长、空气潮湿。

在南部游玩时以夏季衣装为主,在北部及东部游玩时可准备一件外套以备不时之需。雨具和防晒品都是必不可少的。

7月-8月

7、8月的台湾气温高、日照强,各地月均温都接近30度,最高气温可达40度。7、8月多因台风带来的阵雨,但降水天数相对其他月较少,一般台风影响的天数为2-5天。

盛夏来台的朋友一定要准备透气、吸汗的夏季衣物。外出时需要携带雨具,做好充分的防晒准备;若进行长时间的户外活动,需要及时补水、防止中暑,夜间做好晒后修复。并且要有防台的心理准备。

9月

9月天气多变,各地月均温为27度,仍然处于夏季。北部降温比南部更明显,降水几率也比南部高。中秋节前后,北部地区常有持续性降雨,气温也会比平时略低。九月依旧是台风季节,但机率比7、8月略低,每个月还是可能有1-3次台风的可能。

※此时来台仍然可准备夏装,但也要携带一件长袖外套。雨具和防晒品也都是必需品。

10月

10月全台各地月均温约为25度,越往南部越温暖。北部地区及东部的花莲、台东地区及山区较常下雨,中南部则多晴好天气。10月中下旬,台湾整体气候宜人,非常适合旅游。10月上旬会是台风最后的季节,及少数10月中旬以后还有台风的,但初秋的台风确经常是最厉害的大台风,无论是风或雨。

北部可穿着短袖或薄长袖搭配薄外套,南部则会穿的少些。外出需要携带雨具,若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或去海边,防晒也是十分需要的。

11月

11月以后,秋天的气息越来越浓,除了高雄及以南地区的月均温维持在24度,其他地区月均温降至21-22度,总体仍然十分舒适的天气。北部、东部因为东北季风的开始增强,降水几率较高,早晚较凉爽;中南部仍以晴天为主,较温暖。

用“洋葱式穿衣法”方便穿脱,北部可准备长袖衬衣搭配外套,南部适当减少。外出需要携带雨具,并做好基础的防晒准备。

小贴士

1.7-10月是台湾的台风高发季节,但不是时时都有,每个月台风发生的次数约在2-6次、但会袭击到台湾的台风每月约1-3次,台风来去的时间多数在2-5天。朋友们不必过于担心。若真的在游玩时碰上台风天,朋友们也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开上山下海的户外活动!且应对于行程的安排要有灵活性。

2.夏、秋季台湾天气炎热、尽量穿着舒适透气的衣服。然在室内(特别是故宫)、台铁或高铁上时冷气都很足,长袖外套不可少。同时也要注意补充水分预防中暑。

3.夏、秋季来台的朋友,有很多机会下水游玩,朋友们除了要备好参加水上活动的相应衣物,更要做好防晒准备和晒后护理。爱美的女生,在阴天也要注意紫外线的防护哦。

4.前往阿里山、合欢山、清境农场、溪头等较高海拔地区游玩的旅客,需要准备防寒衣物。以阿里山为例,山上的气温一般比平地低10度左右,日出前则会更冷些。

5.台湾天气潮湿、降水丰富,无论何时来台,都要准备好雨具。另外,为了防止鞋子湿掉但不能及时烘干,朋友们可带两双鞋来台旅游。若是夏季来台,带上一双人字拖或凉拖鞋是个不错的选择。

台风“卡努”会不会影响河北?河北气象专家最新解读来了

8月台湾游要注意

1. 天气预报,随身携带雨具

特别注意台风、午后雷阵雨

如果台风来注意别到溪边或海边

2. 天气热(台湾北部闷热、南部干热),注意多喝水跟注意防晒(户外活动多的话易晒伤)

附上台湾8月的活动:

1. 宜兰童玩节

2. 高接梨

3. 金针花季(玉里赤科山、富里六十石山和台东太麻里)

合欢山高山野花/中秋前后桂花香(南投名间)

4. 南岛文化节(台东)

5. 8月下旬 三义木雕艺术节

希望有帮助到您

台风什么时候登陆

台风“卡努”估计不会影响河北。

7月31日,台风“卡努”在西北太平洋洋面,强度为强台风级,预计未来“卡努”先向北偏西转西北方向移动,强度增强,8月2日夜间进入我国东海,随后的移向移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在东海滞留一段时间后趋向朝鲜半岛,也不排除登陆我国华东沿海的可能性。

根据最新的气象监测显示,目前第六号台风卡努正在往北方向移动水汽与高空冷集团主要影响日本,韩国,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大部分将会迎来晴天和多云天气,降水强度进一步缩减,局部地区有可能会出现小到中雨,阵雨,雷雨天气。目前来看,台风“卡努”本体影响河北的可能性不大,但后期其发展动向仍然有不确定性,需要持续关注。

截至8月7日,台风“卡努”影响的区域:

1、中国:2023年8月3日,据台湾气象部门消息,台风“卡努”暴风圈已进入台湾北部近海及东北部近海,将对新北、台北、基隆及宜兰构成威胁。台湾电力公司公布,截至3日下午4时,全台曾发生停电户数为18969户,尚有1540户未恢复供电。

2、日本:截至2023年8月3日下午2时,台风“卡努”已致冲绳县2人死亡,64人受伤。多地道路损毁,树木倒塌。截至当地时间2023年8月7日16时,全日空航空公司和日本航空公司已决定取消8日起降宫崎县及鹿儿岛县等地的航班,共计164架次。此外,熊本站至鹿儿岛中央站之间的新干线列车也将从8日下午开始陆续停运。

3、菲律宾:截至8月7日上午8时,台风“杜苏芮”和“卡努”带来的灾害已经造成菲律宾30人死亡、171人受伤,另有10人失踪,受灾人口超过324万。

全球天气变暖的走向会引起什么后果?主要是什么引起的?

2008年09月14日02:38 中国天气网

今年第13号强台风“森拉克”(SINLAKU)的中心今天凌晨1时50 分在我国台湾省宜兰县北部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有15级(48米/秒)。

6号台风烟花什么时候登陆台州(台风烟花什么时候登陆浙江台州)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甚至真的像<<后天>>那样!

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

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而且正在进行!

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1.1f ( 0.6摄氏度) 。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0.5f ( 0.2-0.3摄氏度) 。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

7分之10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

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 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 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 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41.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38.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38.8度,破了19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26.1度还要高。

据新华社电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持续了数千年。研究人员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大气中甲烷和CO 2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拉迪曼承认,研究结果非常容易引起争议。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7日说,科学家通过两项最新研究预测,即使现在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纪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的成果将由联合国下属的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评估,收录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

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个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他认为,由于海洋存在“热惯性”,对温室气体等外界影响的反应有所滞后,本世纪全球变暖的趋势只不过是以前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

据魏格雷预测,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成分,将至少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不断新排放的温室气体,又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额外升高2至6摄氏度。这两个因素还会分别引起海平面每世纪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

他在论文中说,要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在就必须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极其低的水平,即使这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恐怕也难以避免,每世纪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乐观的预测。

由杰拉尔德·梅尔等人发表的第二篇论文则预测,由于“热惯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纪中人类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温室气体,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也将至少升高0.5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学家早先的预测值高了一倍多。梅尔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以前的预测没有考虑到冰川融化等的影响。

梅尔的研究小组用两套数学模型,借助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低、中、高时的气候和海平面变化情况。

全球变暖的条件

地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但日本和丹麦科研人员近日指出,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纪教授制作了一张图表。从图上看,过去2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0.1%,如此微小的变化似乎不足以对气候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最近国际空间科学界出现了一种说,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左右气候变化。提出这种说的丹麦科学家推测,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可较稳定地使部分大气离子化,使云容易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大量辐射,降低地球温度。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时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能干扰宇宙射线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目前,丹麦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与云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论证上述说。

也有日本专家提出,虽然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幅度只有0.1%,但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变化能使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紫外线的吸收量变化幅度达到百分之几,这种吸收量的增加会使大气臭氧层温度升高。日本气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负责人小寺邦彦表示,臭氧层温度的变化会波及对流层,从而对寒流和季风造成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机制能对地球气候变暖产生多大影响。为了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小寺邦彦等人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已于去年开始工作。

全球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编辑本段]全球持续变暖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表示,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我国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到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

“入冬以来罕见大雾天气频发也是暖冬的一个征兆。”罗勇说,大雾天气系“暖冬”造成强冷空气非常弱所致。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敲响警钟,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全球变暖的事实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全球变暖的温度预测

德国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全球气温可能会远远高于一些科学家此前所做的预测,如果新的计算机模型关于气候变化所做的预测是正确的话。

据路透社报道,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由各国气象专家组成,研究全球气候趋势)此前预测,到本世纪末,随着二氧化碳的成倍增加,全球气温将升高1.5至4.5摄氏度。但德国美因兹马普化学研究所的迈因拉特·安德烈埃教授及其研究小组的最新测算方法却表明,全球气温上升的最高幅度可达到6摄氏度。

安德烈埃教授表示,这种新的方法是将悬浮微粒、温室气体和生物圈效应统一在一起,改变了以往关于气候变化的预测,即使之从人们可以容忍的程度发展到更迅速变化的危险境地。

安德烈埃教授将温室气体比作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加速器,悬浮微粒的存在则可以减缓气温的上升。悬浮微粒是空气中产生于燃烧、化学制品和烟尘之中的细小微粒。随着新的空气净化调节装置的使用,悬浮微粒的数量将会减少,因而其冷却功效也就随之变小。相反,全球气温却会随之上升。

悬浮微粒只能在大气中停留一周的时间,而温室气体则能停留大约50多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悬浮微粒的冷却作用减少得快,而温室气体减少得慢。这样,在长期的竞赛中,温室气体最终必将战胜悬浮微粒,随之而来的就是灼热的高温天气。

然而,安德烈埃教授也同时承认,这种情况具有高度的科学不确定性,气候的变化也远远超出了经验和科学理解所能达到的范畴。如果他的计算是正确的,21世纪气候的变化就会超过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

有资料说,再过七年,全球气候将不可逆转的变暖。

全球升温的后果

据新华社电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期警告说,全球气候升温将致全球农业减产,或许在下个世纪出现食品匮乏的局面。研究人员在分析联合国和美国国立科学院发布的信息以及世界稻米市场趋势后得出了这一看法。

世界观察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升温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将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直接诱因,全球稻米价格上涨趋势体现了这一点。

全球升温还会造成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区会被淹没,以前所说的大西洲就是这样被淹没的。

美国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即使是在去年全球粮食大丰收、小麦和玉米价格下降的情况下,稻米价格依然上涨了30%,达到每吨260美元。

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去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水稻生长季节气温异常上升将使收成减少。另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问题,也将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

全球暖化南太小岛即将没顶

全球暖化使南极和北极的冰层迅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导致5600万发展中国家人民沦为难民。而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位于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卡特瑞岛,目前岛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

农地积水疟疾肆虐

穿着传统服饰向来乐天知命的卡特瑞岛人,几百年来遗世独立,始终保持着传统生活模式,但他们却因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造成全球暖化,令他们将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命运。卡特瑞岛环保人士保罗塔巴锡说:‘他们已经持续被海洋力量攻击,还有持续不断的洪水,原有的地区都被改变了,被破坏殆尽,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被海水淹没了。’

目前,岛上原来的主要道路现已水深及腰,原来种植椰子树的农地也全成了烂泥巴地。更不堪的是,招致蚊子苍蝇丛生,疟疾肆虐。

专家预测,过不了几年,卡特瑞岛将被完全淹没在海里,全岛居民迁村撤离势在必行。

亚马孙的亚马逊雨林逐渐消失

而位于南美洲、全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逊雨林正渐渐消失,让全球暖化危机雪上加霜。

号称地球之肺的亚马逊雨林涵盖了地球表面5%的面积,制造了全世界20%的氧气及30%的生物物种,由于遭到盗伐和滥垦,亚马逊雨林正以每年7700平方英里的面积消退,相当于一个新泽西州的大小,雨林的消退除了会让全球暖化加剧之外,更让许多只能够生存在雨林内的生物,面临灭种的危机,在过去的40年,雨林已经消失了两成。

如何减缓全球变暖

地球升温使地球在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本身也会抑制地球升温的趋势。

其一,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部分冰雪消融,全球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液态水的比热高于冰雪,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因为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而未使水的温度显著上升,因温室效应而增加的热量虽然使地球上的岩石、土地等温度显著上升,但由于其与地球上的液态水发生热交换,使整个地球不再显著升温,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延缓了地球上冰雪的融化。

其二,地球升温使地球上的绿色植物生长旺盛,其光合作用比地球升温前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固定了一部分温室气体,使这部分温室气体不再阻止地球上的热量向外辐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温室效应。

地球升温使地球上液态水总量增加,绿色植物吸收更多温室气体,反过来延缓了地球升温的趋势,有利于达到均衡。当然,随着地球升温趋势的缓解,地球上液态水增量和被吸收的主要温室气体增量越来越小,如果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地球又会升温,在地球上引起新一轮的液态水总量增加和绿色植物生长峰值,再次延缓地球升温的趋势。所以,在不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情况下,上述均衡会交替地形成和打破,如此循环使地球气温较之以前发生更大的波动,而不是单调递增;而如果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或将排放的温室气体固定,可平复地球气温的波动。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围绕地球建立一个由小微粒或太空飞船组成的人工太空环,遮蔽热带阳光,调节地球温度。

不过,一些反对者认为,这种想法肯定会有一些副作用,一个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有效散射的粒子带将会使我们的每个夜空都变成和满月时一样明亮;而且这一的预算将高得惊人,可能达到6万亿到200万亿美元,就连全球资金最为充足的科研机构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无法承担,如果把散射粒子改为太空飞船的话,预算额可能会少一些,估计能降到5000亿美元左右。

地球诞生以来,大气温度曾经几度升降,太阳辐射、云层遮蔽和温室气体等各种因素都曾经或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气候。如果给地球围上一个粒子或飞船组成的“腰带”的话,赤道上空就会出现一个阴影,要部署这些粒子,就必须使用一些专门的控制飞船,像牧羊犬一样照看粒子群。

过去的一个世纪,地球温度明显上升,未来一百年间这一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很多研究都证实地球气温将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提高1到20华氏度,海平面明显上升,一些海滨城市将不复存在。有科学家指出,减少太阳光照射,地球温度就会降低,而一些地面或太空系统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不过,有科学家指出,人们目前还无法计算出地球到底能吸收多少阳光,又有多少阳光被反射回太空,而这正是实施上述的关键一步。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古代农民的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一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不是新现象,它可能持续了数千年。英国《观察家报》最近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地球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威谦·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人类干预,地球会比现在低2摄氏度,蔓延的冰盖和冰川会影响世界很多地区。人类排放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具有吸收红外线辐射的功能,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在大气中大量存在,如同一个罩子,把地面上散发的热量阻挡。就像“暖房”一样,造成地表温度的上升。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有一种说法:认为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是科学家考察了近一百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气温上升相关性而提出的。认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能会控制全球气候变暖,防止生态平衡破坏,农业变异,冰川融化等灾害发生。当然,根据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对温室效应和全球候气变暖的相关程度,还在进一步探索。但人们确实已经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异常,在这方面,科学家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许是防患于未然吧。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大量燃烧煤炭、天然气等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希望对你有帮助

去台湾:旅行二月中旬穿什么衣服鞋

6号台风烟花什么时候登陆台州

答:预计7月25日登陆。

中央气象台7月21日10时继续发布台风预报:

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的中心今天上午8点钟位于我国台湾省宜兰县以东大约63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纬24.1度,东经127.9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中心最低气压为965百帕,七级风圈半径为220-30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为10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为50公里。

预计,“烟花”将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最强可达强台风级,23日傍晚前后移入东海东南部海面,然后转向西北方向移动,并将于25日白天在浙闽一带沿海登陆。

大风预报:21日14时至22日14时,东海大部海域、台湾以东洋面、台湾海峡、巴士海峡、浙江沿海、福建北部沿海、台湾岛北部和东部沿海将有6-8级大风,其中东海东南部海域的风力可达9-10级,阵风11-12级。

降水预报:21日14时至22日14时,台湾岛北部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

》》》点击查看2021第六号台风烟花最新消息

这是尴尬的时间,因为台湾2月的天气多变,温暖时犹如初夏,温度可能高达25度上下,遇到寒潮来袭的细雨寒风中,尽管温度在10度上下,但因为湿度高,所以感觉比起有供暖的大陆北方还要冷。因为旅游团通常都是走环岛行程,您的行程时间看起来更可能是较完整的环岛行,包含必走的北部及南部,甚至包含东部的花莲、台东等。通常在北部如台北、宜兰等地在冬天容易下雨(我认为机率约7成),温度也较低,因此要考虑有防雨的衣着,例如具有防水透气功能的类Gore Tex布料的户外活动外套,但到了高雄、台南甚至是屏东的垦丁及鹅鸾鼻等地则是热带气候,通常冬天的温度也高达二十多度甚至接近30度,太阳晒得发昏,因此一定要准备春夏的轻薄舒适衣服,鞋子以皮制柔软防水的休闲鞋为佳,例如Timberland之类的休闲鞋,可在城市穿着,也可在户外小雨的天气下使用。在长袖T恤、长袖衬衣、薄卫衣、厚卫衣、毛衣、小棉服、短羽绒服中,我认为厚卫衣是不必要的,但建议加上两件短T恤等夏装,万一在南部时遇到好天气时,温度可能超过二十七八度以上时使用。准备一件外套是必要的,但在台湾很少有机会穿羽绒服,除非遇到寒潮(您行程有住在山上吗?例如住宿在阿里山等较低温的山区),而且旅行团长时间待在户外的机会并不多。我建议以洋葱式穿着为主,也就是多件衣服搭配,冷的时候一件一件加衣服,热了就一件一件脱掉。我建议在出门前一天查询台湾各地的一周天气预测调整最后的行李,可自行查询中国气象网,但台湾的网站的天气预报会比较完整,可能有些在大陆登录不了。希望上述的信息对你有帮助,基本上台湾的天气还是比较舒适的,祝您玩得愉快!